摘要 | 第4-5页 |
ABTRS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地方政府发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13-14页 |
1.2.2 政府举债的风险控制 | 第14页 |
1.2.3 对政府发债风险的度量 | 第14-15页 |
1.2.4 政府举债规模的适度性 | 第15页 |
1.2.5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思路框架与基本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相关界定 | 第18-20页 |
2.1.1 地方政府性债务 | 第18-19页 |
2.1.2 地方政府债券 | 第19页 |
2.1.3 安全发债规模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与地方政府发债需求 | 第20页 |
2.2.2 财政分权理论与地方政府发债权利 | 第20-21页 |
2.2.3 金融生态理论与地方债风险 | 第21-23页 |
2.2.4 风险度量理论及模型 | 第23-24页 |
2.2.5 理论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的发展沿革及现状分析 | 第26-37页 |
3.1 地方政府融资的传统模式及特点 | 第26页 |
3.2 我国地方债发展历史 | 第26-30页 |
3.2.1 早期发展情况 | 第27页 |
3.2.2 中央转贷阶段 | 第27-28页 |
3.2.3 代发代还到自发自还阶段 | 第28-30页 |
3.3 存量债务的甄别与处理 | 第30-32页 |
3.4 我国地方政府债的现状 | 第32-37页 |
3.4.1 置换规模大 | 第32-34页 |
3.4.2 集中偿债压力大 | 第34-35页 |
3.4.3 一般和专项债存在地区差异 | 第35-36页 |
3.4.4 偿债保障区域差别大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地方债违约风险度量的KMV模型及实证研究 | 第37-58页 |
4.1 KMV模型原理及推导 | 第37-40页 |
4.1.1 KMV模型原理 | 第37-39页 |
4.1.2 地方政府债KMV模型推导 | 第39-40页 |
4.2 安全发债规模KMV模型的构建 | 第40-44页 |
4.3 适度发债规模KMV模型的构建 | 第44-46页 |
4.3.1 模型分析 | 第44-45页 |
4.3.2 模型设定 | 第45-46页 |
4.4 地方政府举债规模适度性实证分析 | 第46-58页 |
4.4.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46页 |
4.4.2 以江苏省为例探讨地方政府适度发债规模 | 第46-55页 |
4.4.3 江苏省地方债违约风险及适度发债规模预测 | 第55-57页 |
4.4.4 全国主要省市地方债违约风险及适度发债规模预测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8-62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58-59页 |
5.2 地方政府债风险防范对策及建议 | 第59-62页 |
5.2.1 促进财税改革,树立正确政绩观 | 第59页 |
5.2.2 加强预算管理,合理安排募集资金 | 第59-60页 |
5.2.3 积极处理存量债,加强新增债管理 | 第60页 |
5.2.4 发展地方债市场,推进市场化进程 | 第60-61页 |
5.2.5 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控制地方债风险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