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学(物理冶金)论文--金相学(金属的组织与性能)论文--金属的性能论文--机械性能(力学性能)论文

金属疲劳损伤过程热力学熵特征分析及寿命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传统疲劳研究发展第15-17页
        1.2.2 疲劳热像法研究进展第17-20页
        1.2.3 热力学框架下的疲劳研究进展第20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20-23页
第二章 热力学熵特征量计算理论基础第23-32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疲劳过程中的塑性应变能第23-24页
    2.3 低周疲劳中的热力学基本定律第24-29页
    2.4 反映熵流和熵产的克劳修斯-迪昂不等式第29-30页
    2.5 低周疲劳过程中的热力学熵计算第30-31页
    2.6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疲劳损伤过程热力学熵特征分析及寿命预测模型第32-49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试验平台搭建第32-39页
        3.2.1 试验方法第32-33页
        3.2.2 试验材料第33-35页
        3.2.3 疲劳试验平台第35-36页
        3.2.4 红外热像检测分析系统第36-39页
    3.3 低周疲劳过程中试样的温度演变第39-41页
    3.4 低周疲劳过程中热力学熵特征分析第41-44页
        3.4.1 低周疲劳过程中不同加载条件下熵产速率第41-42页
        3.4.2 低周疲劳过程中累积熵的变化趋势第42-43页
        3.4.3 低周疲劳的疲劳断裂熵(FFE)第43-44页
    3.5 基于热力学熵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第44-47页
    3.6 结果与讨论第47页
    3.7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疲劳断口形貌及断口分析第49-59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疲劳断裂机理第49-51页
        4.2.1 疲劳裂纹萌生第49-51页
        4.2.2 疲劳裂纹扩展第51页
    4.3 疲劳断口宏观形貌特征第51-53页
        4.3.1 疲劳源区宏观形貌特征第52页
        4.3.2 疲劳裂纹扩展区宏观形貌特征第52-53页
        4.3.3 瞬断区宏观形貌特征第53页
    4.4 疲劳断口微观形貌特征第53-54页
        4.4.1 疲劳源区微观形貌特征第53页
        4.4.2 疲劳裂纹扩展区微观形貌特征第53-54页
        4.4.3 瞬断区微观形貌特征第54页
    4.5 疲劳断口形貌采集第54-56页
    4.6 Q235低周疲劳断口全貌分析第56页
    4.7 Q235低周疲劳断口宏观分析第56-57页
    4.8 Q235低周疲劳断口微观分析第57-58页
    4.9 结果与讨论第58页
    4.10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2页
    5.1 总结第59-60页
    5.2 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致谢第67-68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高温耐磨轧辊堆焊合金微观组织及其耐磨性能研究
下一篇:新型高铬马氏体不锈钢堆焊合金组织和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