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0-11页 |
1.3.2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11页 |
1.3.3 问卷调查法 | 第11页 |
1.4 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概述 | 第12-26页 |
2.1 网络消费的界定 | 第12-15页 |
2.1.1 消费及其本质 | 第12-13页 |
2.1.2 网络消费的兴起 | 第13-15页 |
2.2 网络消费的技术背景 | 第15-16页 |
2.2.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网络消费的联系 | 第15-16页 |
2.2.2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网络消费中的意义 | 第16页 |
2.3 大学生网络消费方式的现状分析 | 第16-26页 |
2.3.1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兴起 | 第16-20页 |
2.3.2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具体方式 | 第20-23页 |
2.3.3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发展趋势 | 第23-26页 |
3 大学生网络消费异化的表现、影响及原因 | 第26-42页 |
3.1 网络消费异化的界定 | 第26-29页 |
3.1.1 异化 | 第26页 |
3.1.2 消费异化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3.1.3 网络消费异化 | 第28-29页 |
3.2 大学生网络消费异化的表现 | 第29-33页 |
3.2.1 网络购物中的消费异化现象 | 第29-30页 |
3.2.2 网络娱乐中的消费异化现象 | 第30-31页 |
3.2.3 网络学习中的消费异化现象 | 第31-32页 |
3.2.4 网络社交中的消费异化现象 | 第32-33页 |
3.3 大学生网络消费异化的影响 | 第33-39页 |
3.3.1 网络消费异化对大学生主体的负面影响 | 第34-37页 |
3.3.2 网络消费异化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 第37-39页 |
3.4 大学生网络消费异化的原因 | 第39-42页 |
3.4.1 网络技术自身的技术缺陷 | 第39页 |
3.4.2 网络技术主体的道德责任弱化 | 第39页 |
3.4.3 网络技术的过度沉迷依赖 | 第39页 |
3.4.4 网络商家利益驱动下的竞争营销 | 第39-40页 |
3.4.5 西方消费主义的思想腐蚀 | 第40-41页 |
3.4.6 高校理财教育不完善 | 第41-42页 |
4 大学生网络消费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42-48页 |
4.1 社会层面:构建绿色和谐的消费环境 | 第42-44页 |
4.1.1 加强网络产品技术性能的开发 | 第42页 |
4.1.2 建立健全网络消费法律体系 | 第42-43页 |
4.1.3 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 第43页 |
4.1.4 加大政府部门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 第43-44页 |
4.1.5 扶持和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健康网站及游戏 | 第44页 |
4.2 学校层面:注重大学生网络消费观的宣传教育 | 第44-46页 |
4.2.1 建立网络技术背景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 | 第44页 |
4.2.2 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监督管理 | 第44-45页 |
4.2.3 倡导适度消费,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 第45页 |
4.2.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消费教育模式 | 第45页 |
4.2.5 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加学生交流机会 | 第45-46页 |
4.3 大学生自身层面:自觉践行网络消费文明 | 第46-48页 |
4.3.1 养成消费文化自觉意识 | 第46页 |
4.3.2 树立科学消费观 | 第46页 |
4.3.3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避免网络沉溺 | 第46-47页 |
4.3.4 注重情感交流,寻求现实情感支持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