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主要类别 | 第9页 |
1.2 不同干扰方式和林龄阶段下的热带次生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第9-12页 |
1.2.1 干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 第9-11页 |
1.2.2 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 | 第11-12页 |
1.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1 国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1 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 | 第14页 |
1.5.2 植物固碳释氧功能变化规律 | 第14页 |
1.5.3 凋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变化 | 第14页 |
1.6 样地设置 | 第14-15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6-17页 |
2.1 海南岛自然概况 | 第16页 |
2.2 霸王岭与吊罗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热带次生林演替过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 | 第17-2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3.1.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8页 |
3.1.2 样地建设方法 | 第18页 |
3.1.3 数据收集方法 | 第18页 |
3.1.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19-25页 |
3.2.1 群落物种情况 | 第19-20页 |
3.2.2 总体与各层级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 | 第20-25页 |
3.3 讨论 | 第25-27页 |
3.3.1 刀耕火种与择伐后总体与各层级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 | 第25-26页 |
3.3.2 冠层以下层级群落与冠层群落的物种更替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热带次生林演替过程中植物固碳释氧功能变化 | 第27-3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4.1.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8页 |
4.1.2 样地建设方法 | 第28页 |
4.1.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第28-33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33-34页 |
4.2.1 CO_2固定量、O_2释放量和C素量 | 第33页 |
4.2.2 总体和各层级群落CO_2固定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4.3 讨论 | 第34-36页 |
4.3.1 固碳释氧功能的主体 | 第34页 |
4.3.2 比较刀耕火种与择伐固碳释氧功能 | 第34-35页 |
4.3.3 总体群落固碳释氧功能变化趋势 | 第35页 |
4.3.4 不同层级群落固碳释氧功能的变化趋势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热带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凋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变化 | 第36-4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5.1.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36页 |
5.1.2 样地建设方法 | 第36-37页 |
5.1.3 数据收集方法 | 第37页 |
5.1.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5.2 研究结果 | 第39-41页 |
5.2.1 不同干扰类型间凋落物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差异 | 第39页 |
5.2.2 不同恢复阶段间凋落物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差异 | 第39页 |
5.2.3 凋落物和不同深度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差异 | 第39-41页 |
5.2.4 凋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相关系 | 第41页 |
5.3 讨论 | 第41-44页 |
5.3.1 不同干扰类型下水源涵养功能的差异 | 第41页 |
5.3.2 不同恢复阶段水源涵养功能的差异 | 第41-42页 |
5.3.3 凋落物与不同土层水源涵养功能的差异 | 第42页 |
5.3.4 水源涵养功能相关关系 | 第42-4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6.1 结论 | 第44-45页 |
6.1.1 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 | 第44页 |
6.1.2 固碳释氧功能变化规律 | 第44页 |
6.1.3 凋落物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变化规律 | 第44-45页 |
6.2 创新点 | 第45页 |
6.3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9页 |
附录 | 第59-72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及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