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内外循环荷载下盐岩力学特性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外对扩容研究 | 第12-13页 |
1.4 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盐岩蠕变以及扩容性质 | 第17-25页 |
2.1 蠕变特性 | 第17-20页 |
2.2 扩容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2.3 扩容变化规律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盐岩本构模型理论分析 | 第25-45页 |
3.1 弹性模型——虎克定律 | 第25-26页 |
3.2 弹塑性屈服准则 | 第26-28页 |
3.2.1 MOHR-COULOMB屈服准则 | 第26页 |
3.2.2 TRESCA屈服准则 | 第26-27页 |
3.2.3 ZIENKIEWICE-PANDE屈服准则 | 第27页 |
3.2.4 VONMISES屈服准则 | 第27-28页 |
3.2.5 DRUCKER-PRAGER准则 | 第28页 |
3.3 流变模型 | 第28-36页 |
3.3.1 CVISC模型(BURGERS粘塑性模型) | 第28-30页 |
3.3.2 PWIPP模型 | 第30-31页 |
3.3.3 CPOWER模型(考虑塑性的NORTON幂函数模型) | 第31-33页 |
3.3.4 CWIPP模型(回填盐岩本构模型) | 第33-34页 |
3.3.5 M-D模型 | 第34-36页 |
3.4 流变损伤模型 | 第36-40页 |
3.4.1 USERC_D模型 | 第36-37页 |
3.4.2 LUX/WOLTERS模型 | 第37-40页 |
3.5 常见扩容模型 | 第40-43页 |
3.5.1 陈宗基扩容模型 | 第40-41页 |
3.5.2 微裂隙细观模型 | 第41-43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扩容本构模型推导 | 第45-53页 |
4.1 扩容模型建立 | 第45-49页 |
4.1.1 盐岩扩容分析 | 第45-48页 |
4.1.2 扩容模型验证 | 第48-49页 |
4.2 压缩-扩容边界方程 | 第49-51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循环荷载下盐岩储库围岩流变分析 | 第53-79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53-56页 |
5.1.1 几何模型 | 第53-55页 |
5.1.2 模型边界 | 第55-56页 |
5.1.3 计算参数赋值 | 第56页 |
5.2 不同循环加载条件下盐岩储库围岩流变分析 | 第56-78页 |
5.2.1 降低最大内压 | 第56-65页 |
5.2.2 提高最小内压 | 第65-70页 |
5.2.3 改变循环周期 | 第70-78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78-79页 |
第六章 循环荷载下盐岩储库围岩流变损伤分析 | 第79-87页 |
6.1 模型建立 | 第79页 |
6.2 考虑损伤时的模拟计算 | 第79-86页 |
6.2.1 损伤因素对洞室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79-82页 |
6.2.2 损伤因素对洞室围岩应力的影响 | 第82-84页 |
6.2.3 损伤发展 | 第84-86页 |
6.3 本章小节 | 第86-8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7-89页 |
7.1 结论 | 第87-88页 |
7.2 创新点 | 第88页 |
7.3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