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注释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1.生物膜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19页 |
1.1.细菌生物膜概况 | 第12-13页 |
1.2.细菌生物膜形成发展的几个阶段 | 第13-16页 |
1.3.清胆泻热法治疗CRS的起效关键 | 第16-17页 |
1.4.BF的耐药机制研究——基因相关性 | 第17-19页 |
2.临床试验研究 | 第19-28页 |
2.1.临床病例资料 | 第19页 |
2.2.临床诊断标准 | 第19-21页 |
2.2.1.西医慢性鼻-鼻窦炎诊断标准(2012,昆明) | 第19页 |
2.2.2.中医鼻渊胆腑郁热证型辨证标准(见附表1) | 第19-20页 |
2.2.3.纳入病例标准 | 第20页 |
2.2.4.排除病例标准 | 第20页 |
2.2.5.终止试验标准 | 第20页 |
2.2.6.剔除及脱落病历标准 | 第20-21页 |
2.2.7.临床样本纳入标准 | 第21页 |
2.3.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3.1.研究所用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3.2.研究所用主要设备及器械 | 第22页 |
2.4.临床试验方法 | 第22-25页 |
2.4.1.技术路线图 | 第22-24页 |
2.4.2.患者纳入 | 第24页 |
2.4.3.试验用药 | 第24页 |
2.4.4.样本采集、鉴定 | 第24-25页 |
2.4.5.样本分组 | 第25页 |
2.5.相关指标检测 | 第25-28页 |
2.5.1.鼻腔分泌物细菌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2.5.2.利用哈氏弧菌的发光值测定AI-2信号分子浓度 | 第26-27页 |
2.5.3.结果统计计算 | 第27-28页 |
3.试验结果 | 第28-34页 |
3.1.AI-2生物信号变化情况 | 第28页 |
3.2.全样本luxS基因表达量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第28-29页 |
3.3.全样本agrA基因表达量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第29-30页 |
3.4.全样本atlE基因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第30-31页 |
3.5.luxS/AI-2依赖部分病例相关基因调节情况 | 第31-32页 |
3.6.agr依赖部分病例相关基因变化情况 | 第32页 |
3.7.luxS/AI-2及agr、atlE均变化病例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 第32-33页 |
3.8.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的相关趋势分析 | 第33-34页 |
4.讨论 | 第34-48页 |
4.1.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鼻窦炎(CRS) | 第34-36页 |
4.1.1.细菌感染与CRS | 第34页 |
4.1.2.细菌生物膜与CRS迁延 | 第34-35页 |
4.1.3.细菌生物膜在CRS所致病理损害 | 第35页 |
4.1.4.现阶段抗生物膜方法在CRS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4.2.清胆泻热法-鼻渊舒口服液治疗CRS理论研究 | 第36-39页 |
4.2.1.祖国医学中鼻的生理功能与脏腑关系 | 第36-37页 |
4.2.2.中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认识与治疗 | 第37-38页 |
4.2.3.胆主窦窍理论阐释 | 第38页 |
4.2.4.清胆泻热代表方鼻渊舒口服液方证分析 | 第38-39页 |
4.3.鼻渊舒口服液对菌群及优势菌种成膜影响 | 第39页 |
4.3.1.优势菌群变化 | 第39页 |
4.3.2.优势菌种成膜变化 | 第39页 |
4.4.agrA、atlE、luxS基因对成膜的调控机制 | 第39-43页 |
4.4.1.agrA基因 | 第39-41页 |
4.4.2.agr相关粘附基因altE | 第41-42页 |
4.4.3.luxS/AI-2系统 | 第42-43页 |
4.5.治疗前后agrA基因、atlE基因、luxS/AI-2的调控状况 | 第43-48页 |
4.5.1.全样本条件下相关指标调控情况 | 第43-44页 |
4.5.2.分类统计相关指标调控情况 | 第44-46页 |
4.5.3.对可能存在协同调节的初步探索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综述 清胆泻热法鼻科应用研究进展 | 第56-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示例)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