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数学论文

数学师范生专门的学科知识(SCK)及教师效能感之研究--以小学数学数与运算内容为例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导论第18-37页
    1.1 选题背景第18-23页
        1.1.1 职前数学教师教育的意义和现实问题第18-20页
        1.1.2 国内高等师范数学教育现状第20-21页
        1.1.3 发达国家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第21-23页
    1.2 研究问题第23-25页
        1.2.1 访谈数学教育专家第23-24页
        1.2.2 拟定研究的问题第24页
        1.2.3 研究问题的进一步说明第24-25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5-30页
    1.4 研究的概念框架及术语释义第30-34页
    1.5 研究的界定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34-35页
    1.6 论文内容结构第35-37页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思想框架的形成第37-86页
    2.1 数学教师教育项目与职前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第37-41页
    2.2 国内数学教学法研究的历史和发展第41-43页
    2.3 小学数学数与运算教学第43-51页
        2.3.1 中美《课标》对小学数与运算的教学要求第43-45页
        2.3.2 国内小学数学数与运算呈现方式第45-49页
        2.3.3 变式教学理论和小学数与运算教学第49-51页
    2.4 MKT和PMTE理论透视及相关研究第51-72页
        2.4.1 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第51-60页
        2.4.2 教师效能感第60-71页
        2.4.3 HPM与教师专业成长第71-72页
    2.5 职前数学教师教育现状第72-82页
        2.5.1 国内研究动态第72-75页
        2.5.2 国外研究情况第75-82页
    2.6 研究的思想框架第82-86页
        2.6.1 对本研究的定位第82-83页
        2.6.2 形成思想框架第83-86页
第3章 研究设计第86-101页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参与人员第86-88页
    3.2 研究过程第88-91页
    3.3 测量和收集数据第91-98页
        3.3.1 工具第91-96页
        3.3.2 数据分析计划第96-98页
    3.4 访谈第98-99页
    3.5 研究的整体思路第99-101页
第4章 数学课程教学论课程教学背景说明第101-132页
    4.1 数学内容方法课程授课安排简介第101-102页
    4.2 数学课程教学论课程学生作业摘录第102-131页
        4.2.1 学生观课心得第102-110页
        4.2.2 教学设计第110-120页
        4.2.3 练习编制试卷第120-127页
        4.2.4 习题作业讲解片断展示第127-131页
    4.3 总结第131-132页
第5章 数据分析及结果(一)第132-166页
    5.1 情况简介第132-135页
    5.2 描述性分析第135-142页
    5.3 假设检验第142-161页
        5.3.1 分析问题1第142-143页
        5.3.2 分析问题2第143-145页
        5.3.3 分析问题3第145-148页
        5.3.4 分析问题4第148-161页
    5.4 分析拓展第161-164页
    5.5 总结第164-166页
第6章 数据分析及结果(二)第166-181页
    6.1 情况简介第166页
    6.2 分析数据第166-179页
        6.2.1 数学师范生的教师效能感变化之比较第168-170页
        6.2.2 数学师范生的CCK变化之比较第170-172页
        6.2.3 数学师范生的SCK变化之比较第172-179页
    6.3 本章总结第179-181页
第7章 跟踪调查访谈第181-242页
    7.1 情况简介第181-182页
    7.2 深入了解参与访谈的同学第182-238页
        7.2.1 对ST1的问卷测试与访谈第183-191页
        7.2.2 对ST2的问卷测试与访谈第191-198页
        7.2.3 对ST3的问卷测试与访谈第198-207页
        7.2.4 对ST4的问卷测试与访谈第207-214页
        7.2.5 对ST5的问卷测试与访谈第214-220页
        7.2.6 对ST6的问卷测试与访谈第220-226页
        7.2.7 对ST7的问卷测试与访谈第226-232页
        7.2.8 对ST8的问卷测试与访谈第232-238页
    7.3 本章总结第238-242页
        7.3.1 对参与访谈者的印象第239页
        7.3.2 影响参与访谈者认识发生变化的可能因素第239-240页
        7.3.3 参与研究的数学师范生的思考和建议第240-241页
        7.3.4 信息回顾和思考第241-242页
第8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第242-257页
    8.1 研究结论和讨论第242-247页
        8.1.1 研究结论第242-244页
        8.1.2 讨论第244-247页
    8.2 研究的反思第247-251页
        8.2.1 几个典型的问题第247-249页
        8.2.2 东西方数学学与教思维差异第249-250页
        8.2.3 因果和相关性辨析第250页
        8.2.4 研究的局限性第250-251页
    8.3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第251-252页
    8.4 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52-257页
        8.4.1 建议第252-254页
        8.4.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54-257页
参考文献第257-273页
附录第273-347页
    附录1 调查问卷第273-305页
    附录2 师生对话口述文字资料第305-347页
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主持的课题及获奖情况第347-348页
后记第348-349页

论文共3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改造与调整(1948-1952)
下一篇:涉农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研究--以陕西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