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酶水解制备宝藿苷Ⅰ和薯蓣皂苷元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淫羊藿 | 第13-16页 |
1.1 简介 | 第13页 |
1.2 资源分布 | 第13-14页 |
1.3 化学成分 | 第14-16页 |
1.4 淫羊藿功效及作用 | 第16页 |
2.宝藿苷I | 第16-18页 |
2.1 简介 | 第16-17页 |
2.2 药理作用 | 第17-18页 |
3.盾叶薯蓣 | 第18-22页 |
3.1 简介 | 第18页 |
3.2 地域分布 | 第18-19页 |
3.3 化学成分 | 第19-21页 |
3.4 功效及药理作用 | 第21-22页 |
4.薯蓣皂苷元 | 第22页 |
5.宝藿苷I制备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22-24页 |
5.1 柱色谱 | 第22页 |
5.2 酸水解 | 第22-23页 |
5.3 酶水解法 | 第23-24页 |
6.薯蓣皂苷元制备技术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6.1 直接酸水解 | 第24页 |
6.2 物理分离-酸水解 | 第24-25页 |
6.3 双相酸水解 | 第25页 |
6.4 加压双相酸水解 | 第25页 |
6.5 酸水解-超临界CO2萃取法 | 第25页 |
6.6 超声辅助提取法 | 第25-26页 |
6.7 微生物转化法 | 第26页 |
6.8 酶水解法 | 第26页 |
7.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8.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页 |
9.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商品水解酶的筛选及酶水解条件的优化 | 第29-39页 |
1.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9-30页 |
1.1 材料 | 第29页 |
1.2 试剂 | 第29页 |
1.3 仪器 | 第29-30页 |
2.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1 淫羊藿苷的测定 | 第30页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0页 |
2.3 淫羊藿苷转化率的计算 | 第30-31页 |
2.4 商品酶的筛选 | 第31页 |
2.5 酶解条件的优化 | 第31-32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3.1 淫羊藿苷含量测定 | 第32-34页 |
3.2 商品酶的筛选 | 第34-35页 |
3.3 酶水解条件的优化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构建双相酶水解体系制备宝藿苷I的研究 | 第39-56页 |
1.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39-40页 |
1.1 材料 | 第39页 |
1.2 试剂 | 第39页 |
1.3 仪器 | 第39-40页 |
2.实验方法 | 第40-45页 |
2.1 淫羊藿苷和宝藿苷I含量测定 | 第40页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0-41页 |
2.3 计算 | 第41-42页 |
2.4 双相酶水解淫羊藿苷体系的构建 | 第42-43页 |
2.5 双相酶水解条件的优化 | 第43-45页 |
2.6 放大实验 | 第45页 |
2.7 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45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3.1 淫羊藿苷和宝藿苷I含量测定 | 第45-48页 |
3.2 双相酶水解体系的建立 | 第48-49页 |
3.3 双相酶水解条件优化 | 第49-51页 |
3.4 双相酶水解法与传统酶水解法比较 | 第51-52页 |
3.5 放大实验结果 | 第52-53页 |
3.6 产物结构鉴定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薯蓣皂苷水解酶的制备及水解条件的优化 | 第56-72页 |
1.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56-57页 |
1.1 材料 | 第56页 |
1.2 试剂 | 第56-57页 |
1.3 仪器 | 第57页 |
2.实验方法 | 第57-62页 |
2.1 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 | 第57-58页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8页 |
2.3 薯蓣皂苷元收率的计算 | 第58页 |
2.4 薯蓣皂苷的制备 | 第58-59页 |
2.5 薯蓣皂苷水解酶的制备 | 第59-60页 |
2.6 活性酶的筛选 | 第60页 |
2.7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60-61页 |
2.8 酶水解的条件优化 | 第61-62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3.1 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 | 第62-64页 |
3.2 薯蓣皂苷的制备 | 第64-65页 |
3.3 薯蓣皂苷水解酶的筛选 | 第65页 |
3.4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65-68页 |
3.5 酶水解条件的优化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双相酶水解薯蓣皂苷的研究 | 第72-83页 |
1.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72-73页 |
1.1 材料 | 第72页 |
1.2 试剂 | 第72页 |
1.3 仪器 | 第72-73页 |
2.实验方法 | 第73-76页 |
2.1 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测定 | 第73页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73页 |
2.3 计算 | 第73-74页 |
2.4 双相酶水解条件的优化 | 第74-76页 |
2.5 薯蓣皂苷元的结构解析 | 第76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3.1 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测定 | 第76-77页 |
3.2 双相酶水解条件的优化 | 第77-80页 |
3.3 双相酶水解法与传统酶解法比较 | 第80页 |
3.4 产物结构鉴定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3-86页 |
一、全文总结 | 第83-84页 |
二、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特色之处 | 第84页 |
三、工作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96-97页 |
附图 | 第97-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