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基于温差发电的柴油机排气余热回收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第11-13页
        1.2.1 温差发电技术第11-12页
        1.2.2 温差发电材料第12-13页
    1.3 TEG技术的现状第13-16页
        1.3.1 TEG技术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2 TEG技术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TEG技术的应用第16-19页
        1.4.1 TEG技术在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方面的应用第16-18页
        1.4.2 TEG技术在航空航天和其他行业的应用第18-19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TEG基础理论和性能参数第20-29页
    2.1 TEG基础理论第20-24页
        2.1.1 塞贝克效应第20-22页
        2.1.2 帕尔帖效应第22-23页
        2.1.3 汤姆逊效应第23-24页
        2.1.4 焦耳效应第24页
        2.1.5 傅里叶效应第24页
    2.2 TEG性能参数第24-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TEG模型的仿真分析第29-47页
    3.1 温差发电控制方程第29页
    3.2 TEG模块的计算模型第29-34页
        3.2.1 TEG数学模型第29-31页
        3.2.2 有限元分析法和ANSYS Workbench软件简介第31页
        3.2.3 TEG仿真分析模型的建立第31-33页
        3.2.4 边界条件和材料属性第33-34页
    3.3 TEG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第34-46页
        3.3.1 TEG模型温度场和电压场分布第34-36页
        3.3.2 P/N结对数的变化对TEG模型的影响第36-39页
        3.3.3 温差对TEG模型的影响第39-40页
        3.3.4 TEG模型的特性曲线第40-41页
        3.3.5 半导体的高度对TEG模型的影响第41-42页
        3.3.6 材料属性对TEG模型的影响第42-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TEG模块的串并联分析第47-60页
    4.1 TEG模块串并联的数学计算模型第47-49页
        4.1.1 TEG模块串联的数学计算模型第47-48页
        4.1.2 TEG模块并联的数学计算模型第48-49页
    4.2 TEG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49-51页
        4.2.1 单片TEG模型的建立第49-50页
        4.2.2 TEG模型验证第50-51页
    4.3 TEG模型的串并联仿真分析第51-58页
        4.3.1 单片TEG模型的仿真分析第51-53页
        4.3.2 相同TEG模型串并联分析第53-54页
        4.3.3 不同TEG模型串并联分析第54-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柴油机排气余热回收的数值模拟第60-79页
    5.1 基于TEG的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装置介绍第60-61页
    5.2 热流体分析理论第61-63页
        5.2.1 基本控制方程第61-62页
        5.2.2 传热理论第62-63页
    5.3 柴油机排气余热温差发电系统模型的建立第63-68页
        5.3.1 多场耦合分析第63-64页
        5.3.2 换热器模型和温差发电模型的建立第64-65页
        5.3.3 模型网格划分第65-67页
        5.3.4 换热器模型的边界条件第67-68页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68-72页
        5.4.1 内部速度场第68-69页
        5.4.2 内部温度场第69页
        5.4.3 内部压力场第69-70页
        5.4.4 表面温度分布第70-72页
        5.4.5 TTEGS的开路电压分布第72页
    5.5 排气余热回收系统的影响因素第72-78页
        5.5.1 不同TTEGS布置位置的影响第72-74页
        5.5.2 不同换热器模型的影响第74-75页
        5.5.3 不同工况的影响第75-77页
        5.5.4 余热回收系统的整体效率第77-78页
    5.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9-81页
    6.1 全文总结第79-80页
    6.2 研究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6页
致谢第86-87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无人机的核辐射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滑转率自适应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