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钕铁硼材料概述 | 第13-16页 |
1.1.1 钕铁硼材料的简介 | 第13页 |
1.1.2 钕铁硼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 第13-15页 |
1.1.3 烧结钕铁硼的腐蚀与防护 | 第15-16页 |
1.2 纳米复合镀层概述 | 第16-18页 |
1.2.1 纳米复合镀层的简介 | 第16页 |
1.2.2 纳米复合镀层的性能 | 第16-17页 |
1.2.3 纳米复合镀层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 脉冲喷射电沉积技术 | 第18-21页 |
1.3.1 纳米复合镀层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1.3.2 电沉积制备复合镀层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3 脉冲喷射电沉积的特点 | 第20-21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脉冲喷射电沉积试验系统 | 第23-35页 |
2.1 试验装置设计 | 第23-27页 |
2.1.1 喷射电沉积实验平台简介 | 第23-24页 |
2.1.2 工装夹具的设计 | 第24-25页 |
2.1.3 喷嘴系统的设计 | 第25页 |
2.1.4 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25-27页 |
2.2 脉冲电源设计 | 第27-31页 |
2.2.1 脉冲电源总体设计 | 第27-28页 |
2.2.2 斩波电路的设计 | 第28-29页 |
2.2.3 电子元器件的选用 | 第29-31页 |
2.3 镀层性能的表征方法 | 第31-34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 | 第31页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1-32页 |
2.3.3 显微硬度分析 | 第32页 |
2.3.4 膜基结合力分析 | 第32-33页 |
2.3.5 耐腐蚀性能分析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电沉积理论 | 第35-44页 |
3.1 电沉积基本原理 | 第35-38页 |
3.1.1 常规电沉积原理 | 第35-36页 |
3.1.2 喷射电沉积原理 | 第36-37页 |
3.1.3 复合电沉积原理 | 第37-38页 |
3.2 影响复合镀层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38-41页 |
3.2.1 电镀液的组成 | 第38页 |
3.2.2 纳米粒子的选择 | 第38-39页 |
3.2.3 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39-40页 |
3.2.4 电沉积基体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脉冲喷射电沉积制备纳米复合镀层的机理研究 | 第41-43页 |
3.3.1 纳米粒子对镀层质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2 脉冲电流对镀层质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不同电源波形下制备纳米复合镀层试验研究 | 第44-54页 |
4.1 直流喷射电沉积制备纳米复合镀层 | 第44-48页 |
4.1.1 纳米Al_2O_3对镀层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44-46页 |
4.1.2 纳米Al_2O_3对镀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6页 |
4.1.3 纳米Al_2O_3对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4 纳米Al_2O_3对镀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 脉冲喷射电沉积制备纳米复合镀层 | 第48-52页 |
4.2.1 纳米Al_2O_3对镀层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2 纳米Al_2O_3对镀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3 纳米Al_2O_3对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4 纳米Al_2O_3对镀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不同电流密度下制备纳米复合镀层试验研究 | 第54-63页 |
5.1 纯镍镀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4-58页 |
5.1.1 电流密度对镀层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54-55页 |
5.1.2 电流密度对镀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55-56页 |
5.1.3 电流密度对膜基结合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5.1.4 电流密度对镀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 复合镀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8-62页 |
5.2.1 电流密度对镀层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2 电流密度对镀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59页 |
5.2.3 电流密度对膜基结合力的影响 | 第59-61页 |
5.2.4 电流密度对镀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3-6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