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3. 小结 | 第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2. 理论分析法 | 第19页 |
3. 实地访谈法 | 第19页 |
(四)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9-20页 |
(五) 论文的创新性与不足 | 第20-21页 |
1. 创新点 | 第20页 |
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1. 城市社区 | 第21页 |
2. 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主体 | 第21-22页 |
3. 社区志愿者与社区社会工作者 | 第22-23页 |
4. 县级与县域 | 第23-24页 |
5. 县域社区志愿服务 | 第24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1. 市民社会理论 | 第24-25页 |
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5-26页 |
3.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6-27页 |
4. 自我实现理论 | 第27-29页 |
二、湖北省县域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概况 | 第29-33页 |
(一)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背景 | 第29-31页 |
1. 自我认识酝酿期 | 第29页 |
2. 独立探索期 | 第29-30页 |
3. 互动发展期 | 第30页 |
4. 完善发展期 | 第30-31页 |
(二)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成功模式 | 第31-33页 |
1. 湖北百步亭模式 | 第31-32页 |
2. 黄陂美好模式 | 第32-33页 |
三、案例分析:咸宁市城市社区志愿服务调查 | 第33-40页 |
(一) 咸宁市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取得的成效 | 第34-37页 |
1. 崇阳县成立社会公益组织联合党支部 | 第35页 |
2. 开设党员志愿服务培训班 | 第35-36页 |
3. 高校牵头创建志愿服务品牌 | 第36页 |
4. 县级地方政府推动成立志愿者协会 | 第36-37页 |
(二) 咸宁市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现状—基于实地走访调查 | 第37-40页 |
四、湖北省县域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一) 湖北省县域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42页 |
1. 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资金匮乏 | 第40页 |
2. 社区志愿服务行政化 | 第40-41页 |
3. 社区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轨 | 第41页 |
4. 社区志愿服务人员结构不合理 | 第41页 |
5. 社区志愿服务内容单一 | 第41-42页 |
(二) 湖北省县域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2-45页 |
1. 政府投入不足,资金渠道狭窄 | 第42页 |
2. 社区志愿服务的独立性差 | 第42-43页 |
3. 信息不对称,缺乏沟通 | 第43页 |
4. 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薄弱 | 第43-44页 |
5. 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缺乏 | 第44-45页 |
五、湖北省县域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分析 | 第45-51页 |
(一) 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 | 第45页 |
(二) 改善机制,发挥政府对志愿服务的导向作用 | 第45-47页 |
1. 积极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 | 第46页 |
2. 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 第46-47页 |
(三) 完善供需对接机制 | 第47-48页 |
1. 创新对接方式和平台,提高供需对接效率 | 第47页 |
2. 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 | 第47-48页 |
(四) 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 第48-50页 |
1. 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回报制度 | 第48页 |
2. 社会荣誉激励 | 第48-49页 |
3. 完善志愿服务考核评估机制 | 第49页 |
4. 加大物质补贴力度 | 第49-50页 |
(五)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创新志愿服务模式 | 第50-51页 |
1. 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 | 第50页 |
2. 推进“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满足专业化需求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