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关于新媒体概念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4.1 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界说 | 第16-25页 |
2.1 新媒体概念和特点 | 第16-17页 |
2.1.1 新媒体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新媒体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 第17-18页 |
2.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用新媒体的必要性 | 第18-21页 |
2.3.1 新媒体环境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俱进 | 第18-19页 |
2.3.2 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 | 第19-20页 |
2.3.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媒体是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 | 第20-21页 |
2.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用新媒体的优势 | 第21-25页 |
2.4.1 充分借助新媒体信息资源 | 第21-22页 |
2.4.2 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程度 | 第22-23页 |
2.4.3 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 | 第23-24页 |
2.4.4 提高了传播主体的主动性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困境 | 第25-35页 |
3.1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 第25-29页 |
3.1.1 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冲击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信 | 第25-26页 |
3.1.2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者的准入门槛低,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出现低质化 | 第26页 |
3.1.3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爆炸与碎片化传播,加剧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困境 | 第26-27页 |
3.1.4 交互传播模式下负面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质量 | 第27-28页 |
3.1.5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多元化的冲击,给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造成的认同危机 | 第28-29页 |
3.2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 | 第29-35页 |
3.2.1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传播渠道面临的困境 | 第29-30页 |
3.2.2 新媒体环境下的复合型人才面临的困境 | 第30-31页 |
3.2.3 新媒体舆论信息传播参差不齐 | 第31-32页 |
3.2.4 新媒体发展监管难度大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 第35-52页 |
4.1 基础保证:利用新媒体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手段与话语体系 | 第35-40页 |
4.1.1 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手段 | 第35-37页 |
4.1.2 创建新媒体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 | 第37-40页 |
4.2 人才战略:加强新媒体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 第40-42页 |
4.2.1 重视新媒体宣传队伍人才选拔 | 第40页 |
4.2.2 加强新媒体传播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4.2.3 强化马克思主义新媒体先锋人物的培养 | 第41-42页 |
4.3 宣传建设:加强新媒体舆论建设,创建共享资源数据库,实现新媒体政务整合 | 第42-46页 |
4.3.1 加强新媒体舆论阵地建设 | 第43-44页 |
4.3.2 创建共享资源数据库 | 第44-45页 |
4.3.3 实现新媒体政务整合 | 第45-46页 |
4.4 监督管理:加强新媒体的监督与管理 | 第46-52页 |
4.4.1 加强新媒体自律建设 | 第46-48页 |
4.4.2 完善新媒体相关法律法规 | 第48-50页 |
4.4.3 健全新媒体行政监管手段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