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30页 |
1.1 果桑资源概况 | 第9-10页 |
1.2 果桑的综合利用价值 | 第10-30页 |
1.2.1 桑葚的营养成分及开发利用 | 第10-16页 |
1.2.1.1 桑葚的营养组成 | 第10-11页 |
1.2.1.2 桑葚的保健功能 | 第11-13页 |
1.2.1.3 桑葚的开发利用价值 | 第13-16页 |
1.2.2 桑叶的营养成分及开发利用 | 第16-24页 |
1.2.2.1 桑叶的营养成分 | 第16-19页 |
1.2.2.2 桑叶的保健功能 | 第19-21页 |
1.2.2.3 桑叶的开发利用价值 | 第21-24页 |
1.2.3 桑枝的营养成分及开发利用 | 第24-29页 |
1.2.3.1 桑枝的营养成分 | 第24-25页 |
1.2.3.2 桑枝的功效 | 第25-26页 |
1.2.3.3 桑枝的开发利用价值 | 第26-29页 |
1.2.4 果桑的其他综合利用 | 第29-30页 |
2 引言 | 第30-33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0-31页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33-3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4.1 三种果桑的植物学特性 | 第35页 |
4.2 三种果桑的植株生长情况 | 第35-36页 |
4.3 三种果桑的果实形态特征 | 第36-37页 |
4.4 三种果桑的产量性状比较 | 第37-38页 |
4.5 果桑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38-42页 |
4.5.1 新鲜桑葚的经济效益 | 第38页 |
4.5.2 观光采摘的经济效益 | 第38-39页 |
4.5.3 桑葚加工的经济效益 | 第39页 |
4.5.4 桑叶的经济效益 | 第39-41页 |
4.5.4.1 桑叶茶的经济效益 | 第40页 |
4.5.4.2 桑叶菜的经济效益 | 第40-41页 |
4.5.5 桑枝的经济效益 | 第41-42页 |
4.5.6 总经济效益 | 第42页 |
4.6 三种果桑的产品前景分析 | 第42-44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4-51页 |
5.1 结论 | 第44-45页 |
5.2 讨论 | 第45-50页 |
5.2.1 果桑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 | 第45-47页 |
5.2.1.1 果桑的旅游观光模式 | 第46页 |
5.2.1.2 果桑的深加工模式 | 第46-47页 |
5.2.2 果桑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5.2.2.1 桑葚耐贮性差 | 第47-48页 |
5.2.2.2 桑葚采摘用工量大 | 第48页 |
5.2.2.3 桑葚产业对加工业的依赖性极大 | 第48页 |
5.2.2.4 果桑极易暴发菌核病 | 第48页 |
5.2.3 解决问题的措施 | 第48-50页 |
5.2.3.1 紧跟时代步伐,发展果桑生态旅游 | 第48-49页 |
5.2.3.2 切实做好桑葚菌核病预防 | 第49页 |
5.2.3.3 将果桑园规划在空气湿度小的区域 | 第49页 |
5.2.3.4 合理栽培 | 第49页 |
5.2.3.5 科学规划 | 第49页 |
5.2.3.6 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 | 第49-50页 |
5.2.3.7 加强果桑食品管理和产品的不断更新 | 第50页 |
5.2.3.8 实行“政府+企业+农户”的联合经营 | 第50页 |
5.3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英文摘要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