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基于“城市双修”理论下城镇河流景观设计概述 | 第22-3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2-27页 |
2.1.1 城镇河流景观概念 | 第22页 |
2.1.2 “城市双修”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2.1.3 “城市双修”的相关理论概念 | 第25-27页 |
2.2 小城镇河流景观设计的现状问题 | 第27-29页 |
2.2.1 错误的倾向 | 第27-28页 |
2.2.2 河流治理的问题 | 第28-29页 |
2.3 “城市双修”理论下小城镇河流景观的发展需求 | 第29-30页 |
2.3.1 物质环境修复的需求 | 第29页 |
2.3.2 人文生态保护的需求 | 第29-30页 |
2.4 基于“城市双修”理论下小城镇河流景观的设计手法研究 | 第30-32页 |
2.4.1 规划构思与总体布局 | 第30-31页 |
2.4.2 河道处理手法 | 第31-32页 |
2.5 “城市双修”在城镇公园景观修复性更新中的运用总结 | 第32-33页 |
2.5.1 物质环境的“修补” | 第32页 |
2.5.2 人文生态的“修补”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城镇“双修”理念在永宁河的景观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 第33-45页 |
3.1 设计内容 | 第33-39页 |
3.1.1 项目区位 | 第33页 |
3.1.2 现状分析 | 第33-34页 |
3.1.3 总平面 | 第34页 |
3.1.4 总体定位 | 第34-37页 |
3.1.5 生态驳岸设计 | 第37-39页 |
3.2 城镇“双修”理念下永宁河的应用策略 | 第39-44页 |
3.2.1 物质环境的“修补” | 第39-42页 |
3.2.2 人文生态的“修补” | 第42-44页 |
3.3 结语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4.1 结论 | 第45-46页 |
4.2 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