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冲击载荷下碳纤维复合材料胶接接头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2 胶接连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胶接技术的基本机理第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国内研究现状第17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建模和材料模型参数验证第19-30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复合材料渐进损伤理论第19-22页
        2.2.1 复合材料各向异性弹性本构模型第19-21页
        2.2.2 复合材料面内渐进损伤模型第21-22页
    2.3 复合材料层间损伤模型第22-24页
        2.3.1 内聚力损伤模型第22-23页
        2.3.2 粘性接触模型第23-24页
    2.4 碳纤维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数值模型的建立第24-27页
        2.4.1 Tie接触模拟层间关系第25-26页
        2.4.2 粘性接触模拟层间关系第26页
        2.4.3 内聚力单元模拟层间关系第26-27页
    2.5 碳纤维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分析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3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胶接接头冲击响应的数值模拟第30-45页
    3.1 引言第30-31页
    3.2 胶接接头基本形式第31-34页
        3.2.1 胶接基本连接形式第31-32页
        3.2.2 胶接接头的受力形式第32-33页
        3.2.3 胶接接头的失效形式第33-34页
    3.3 单搭接胶接接头低速冲击数值模型的建立第34-36页
    3.4 单搭接胶接接头低速冲击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3.4.1 失效模式第36-38页
        3.4.2 能量吸收第38-40页
    3.5 冲头形状对胶接接头冲击响应的影响第40-43页
        3.5.1 最大接触力第40-41页
        3.5.2 损伤模式第41-42页
        3.5.3 能量吸收第42-43页
    3.6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4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金属胶接接头低速冲击的数值模拟第45-59页
    4.1 引言第45-46页
    4.2 Johnson-Cook材料模型第46页
    4.3 复合材料/金属胶接连接特点第46-49页
        4.3.1 次弯曲效应第46-47页
        4.3.2 刚度和热膨胀系数的差异第47-48页
        4.3.3 载荷通过材料表面剪力传递第48-49页
    4.4 碳纤维复合材料/金属胶接接头低速冲击模型的建立第49-50页
    4.5 碳纤维复合材料/金属胶接接头低速冲击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分析第50-58页
        4.5.1 最大接触力与冲头最大位移第50-52页
        4.5.2 胶层应力与胶层失效第52-57页
        4.5.3 能量吸收第57-58页
    4.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总结与展望第59-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性纤维素纤维补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朊蛋白电化学生物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