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遗赠产生的物权变动之效力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六、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遗赠的定性 | 第15-26页 |
第一节 遗赠与继承 | 第15-20页 |
一、遗赠与遗嘱继承的相似性 | 第15-17页 |
二、遗赠与遗嘱继承的不同 | 第17-20页 |
第二节 遗赠与赠与 | 第20-23页 |
一、契约说的可能性 | 第20-21页 |
二、死因赠与 | 第21-22页 |
三、其他死因行为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基本学说评析 | 第23-26页 |
一、物权性效力说 | 第24页 |
二、债权性效力说 | 第24-25页 |
三、特殊权利说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模式选择对遗赠效力的影响 | 第26-34页 |
第一节 区分模式与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 | 第26-29页 |
一、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 第26页 |
二、区分模式的立法例 | 第26-29页 |
三、特定物遗赠 | 第29页 |
第二节 不区分模式与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 | 第29-34页 |
一、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 第29-30页 |
二、概括遗赠与特定遗赠 | 第30-31页 |
三、不区分模式的立法例 | 第31-32页 |
四、物权性遗赠的限制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我国的遗赠制度及完善建议 | 第34-45页 |
第一节 我国遗赠制度概述 | 第34-40页 |
一、现行法下的遗赠制度 | 第34-36页 |
二、《物权法》第29条的缺陷 | 第36-40页 |
第二节 关于制度重构的设想 | 第40-45页 |
一、解释论上的解决方案 | 第40-43页 |
二、立法论角度的方案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