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言 | 第12-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二、选题的的背景 | 第12-13页 |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3-14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六、论文结构 | 第20页 |
七、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担保型买卖合同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 | 第22-27页 |
第一节 现行重要法规 | 第22-24页 |
一、中央法规司法解释和立法背景资料 | 第22-23页 |
二、地方代表性规定 | 第23-24页 |
三、总结 | 第24页 |
第二节 司法实践观点 | 第24-27页 |
一、最高人民法院历年观点 | 第24-25页 |
(一)2013年裁判观点:禁止流押原则的违反 | 第24页 |
(二)2014年裁判观点:一种交易上的安排 | 第24-25页 |
(三)2015年裁判观点:附解除条件的买卖合同 | 第25页 |
(四)2016年裁判观点:请求履行买卖合同的不可诉 | 第25页 |
二、小结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担保型买卖合同的主要学说观点 | 第27-45页 |
第一节 物权法领域观点及评析 | 第27-37页 |
一、让与担保说 | 第27-28页 |
二、后让与担保说 | 第28-29页 |
三、评析让与担保说和后让与担保说 | 第29-33页 |
四、流押绝对无效说 | 第33-34页 |
五、流押相对有效说 | 第34-36页 |
六、评析流押绝对无效说和相对有效说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债法领域的观点及评析 | 第37-45页 |
一、代物清偿诺成说 | 第37页 |
二、代物清偿要物说 | 第37-38页 |
三、评析代物清偿诺成说和要物说 | 第38-40页 |
四、附解除条件说 | 第40-41页 |
五、评析附解除条件说 | 第41-42页 |
六、债的更改说 | 第42页 |
七、新债清偿说 | 第42页 |
八、评析债的更改说与新债清偿说 | 第42-45页 |
第三章 担保型买卖合同的法律性质 | 第45-51页 |
第一节 附停止条件的代物清偿预约 | 第45-48页 |
一、买卖行为构成通谋虚伪表示 | 第45-46页 |
二、隐藏行为构成代物清偿预约 | 第46-48页 |
三、到期不履行借款构成停止条件 | 第48页 |
第二节 附停止条件的代物清偿预约的可取之处 | 第48-51页 |
一、切合当事人的真意且法律构造清晰 | 第49页 |
二、与《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4条规定的立场趋于一致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担保型买卖合同的规范路径 | 第51-62页 |
第一节 路径一:完善现有制度——对流押条款做适当解禁 | 第51-55页 |
一、从比较法上及台湾地区2007年修法看开放禁止流押 | 第51-53页 |
二、放开禁止流押再辩 | 第53-55页 |
(一)合理保护双方利益且权利实现程序简洁高效 | 第53-54页 |
(二)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 | 第54-55页 |
第二节 路径二:借鉴日本假登记担保制度 | 第55-62页 |
一、假登记担保制度 | 第56-58页 |
二、假登记担保制度优点 | 第58-62页 |
(一)实现程序简单且成本较低,可取得约定物所有权 | 第58-59页 |
(二)通过登记公示产生对抗效力,保证优先受偿 | 第59-60页 |
(三)督促诚信履约,防止信用危机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回顾和总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