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卧龙大熊猫生境破碎化评价及廊道构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生境第14页
        1.2.2 生境破碎化第14-15页
        1.2.3 生境破碎化的影响第15-16页
        1.2.4 生境破碎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6-18页
        1.2.5 廊道设计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 3S技术在生境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方法第20-22页
        1.3.1 3S技术第20-21页
        1.3.2 3S技术在生境研究中的应用第21页
        1.3.3 3S技术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24-30页
    2.1 地理位置第24页
    2.2 地质地貌第24-25页
    2.3 气候水文第25-26页
    2.4 土壤类型第26-27页
    2.5 动植物资源第27-28页
        2.5.1 植物资源第27-28页
        2.5.2 动物资源第28页
    2.6 社会经济概况第28-30页
第3章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第30-41页
    3.1 研究区域数据源第30-31页
        3.1.1 RapidEye数据第30页
        3.1.2 Landsat数据第30页
        3.1.3 DEM数据第30-31页
        3.1.4 文本资料数据第31页
        3.1.5 数据源简介第31页
    3.2 数据预处理第31-41页
        3.2.1 大气校正第32页
        3.2.2 几何精校正第32页
        3.2.3 影像拼接与裁剪第32页
        3.2.4 数据投影第32-34页
        3.2.5 遥感影像分类第34-37页
        3.2.6 分类精度评价第37-39页
        3.2.7 基础数据整理第39-41页
第4章 大熊猫生境破碎化评价第41-53页
    4.1 生境破碎化评价方法第41页
    4.2 生境破碎化评价指标第41-43页
    4.3 生境破碎化评价结果分析第43-53页
        4.3.1 研究区景观格局基本特征分析第43-47页
        4.3.2 生境景观形状复杂度分析第47-48页
        4.3.3 生境景观的离散性分析第48-49页
        4.3.4 生境景观蔓延性分析第49-50页
        4.3.5 生境景观边缘密度与连接度分析第50-51页
        4.3.6 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分析第51-53页
第5章 卧龙大熊猫生境廊道构建方案设计第53-66页
    5.1 生境廊道构建方法第53-54页
        5.1.1 廊道设计的基本方法第53页
        5.1.2 “成本-距离”模型简介第53-54页
    5.2 “源”的选取第54-55页
    5.3 大熊猫生境选择第55-56页
        5.3.1 自然环境因子第55页
        5.3.2 生物因子第55-56页
        5.3.3 人为干扰因子第56页
    5.4 累积阻力栅格构建第56-63页
        5.4.1 单因子阻力栅格构建第56-60页
        5.4.2 阻力图层叠加第60-63页
    5.5 潜在廊道构建第63-66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66-68页
    6.1 结论第66-67页
    6.2 建议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鳉Gfrα1a/b的cDNA克隆、表达模式及其在精原干细胞中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StAR在尼罗罗非鱼性腺分化和配子发生过程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