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电感耦合汇流环模型研究与电磁特性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汇流环技术发展概述 | 第9-13页 |
1.2.1 传统汇流环的发展概述 | 第9-11页 |
1.2.2 非接触无刷汇流环技术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 非接触能量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非接触能量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非接触能量传输系统的关键环节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非接触电感耦合汇流环系统设计 | 第18-25页 |
2.1 感应耦合非接触能量传输技术 | 第18-20页 |
2.1.1 非接触能量传输技术 | 第18-19页 |
2.1.2 感应耦合非接触能量传输技术 | 第19-20页 |
2.2 无接触感应耦合汇流环系统设计 | 第20-24页 |
2.2.1 感应耦合型非接触传输系统的设计准则 | 第20-21页 |
2.2.2 感应耦合型汇流环的系统总体设计 | 第21页 |
2.2.3 电磁耦合机构设计 | 第21-23页 |
2.2.4 谐振补偿电路设计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松耦合电磁机构的建模与耦合特性研究 | 第25-36页 |
3.1 磁场基本理论 | 第25-27页 |
3.1.1 磁路基本原理及磁路欧姆定律 | 第25-27页 |
3.2 松耦合电磁机构的分类及特点 | 第27-28页 |
3.2.1 静止式松耦合电磁机构 | 第27-28页 |
3.2.2 滑动式松耦合电磁机构 | 第28页 |
3.2.3 旋转式松耦合电磁机构 | 第28页 |
3.3 松耦合电磁机构能量特性分析 | 第28-30页 |
3.4 松耦合电磁机构建模与传输特性分析 | 第30-33页 |
3.4.1 松耦合电磁机构的磁路分析 | 第30-31页 |
3.4.2 松耦合电磁机构建模与传输特性分析 | 第31-33页 |
3.5 影响松耦合电磁机构传输性能的关键因素 | 第33-35页 |
3.5.1 磁芯材料及结构对于传输效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2 气隙对于传输效率的影响 | 第34页 |
3.5.3 影响传输效率的其他因素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改进型电磁耦合机构仿真分析 | 第36-52页 |
4.1 改进型电磁机构模型基本结构 | 第37页 |
4.2 电磁仿真分析理论 | 第37-39页 |
4.3 两种电磁机构耦合特性对比仿真分析 | 第39-45页 |
4.3.1 磁通分布的二维静态仿真分析 | 第39-40页 |
4.3.2 电磁耦合机构仿真模型搭建 | 第40-41页 |
4.3.3 耦合磁场对比仿真 | 第41-42页 |
4.3.4 互感对比仿真分析 | 第42-44页 |
4.3.5 耦合系数仿真分析 | 第44页 |
4.3.6 总结 | 第44-45页 |
4.4 改进型电磁机构相对旋转状态下的瞬态分析 | 第45-49页 |
4.4.1 不同绕组结构的耦合磁场分析 | 第45-47页 |
4.4.2 耦合稳定性分析 | 第47-49页 |
4.5 电磁耦合机构的优化 | 第49-50页 |
4.5.1 优化方法 | 第49页 |
4.5.2 优化方案的仿真分析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5 非接触电感耦合汇流环系统的谐振补偿分析 | 第52-60页 |
5.1 补偿原理与分析 | 第52-53页 |
5.2 非接触电感耦合汇流环系统谐振补偿分析 | 第53-59页 |
5.2.1 串—串补偿电路特性分析 | 第53-54页 |
5.2.2 串—并补偿电路特性分析 | 第54-55页 |
5.2.3 并—串补偿电路特性分析 | 第55-56页 |
5.2.4 并—并补偿电路特性分析 | 第56-57页 |
5.2.5 四类补偿电路传输特性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实验验证 | 第60-64页 |
6.1 电磁耦合机构传输特性实验 | 第60-63页 |
6.1.1 气隙大小对机构传输效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6.1.2 转速对机构传输效率的影响 | 第63页 |
6.2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结论 | 第64-65页 |
7.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