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山水诗的渊源与发展 | 第9-13页 |
二、陈恭尹研究现状及其山水诗范畴 | 第13-17页 |
1.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陈恭尹山水诗范畴 | 第16-17页 |
三、本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1章 陈恭尹山水诗与遗民情结 | 第19-32页 |
1.1 寓于山水诗中的遗民气节 | 第19-21页 |
1.2 陈恭尹的遗民游迹与山水诗创作 | 第21-26页 |
1.2.1 初游阶段与吴越山水诗 | 第22-24页 |
1.2.2 中游阶段与两湖山水诗 | 第24-26页 |
1.3 由“遗”到“逸”:从隐居阶段山水诗管窥其遗民心迹 | 第26-29页 |
1.3.1 隐居前期——“遗民”心态 | 第27-28页 |
1.3.2 隐居后期——“逸民”心态 | 第28-29页 |
1.4 陈恭尹山水诗中蕴含的黍离之悲 | 第29-32页 |
第2章 陈恭尹山水诗与岭南地域 | 第32-49页 |
2.1 陈恭尹山水诗与岭南自然地域环境 | 第33-37页 |
2.1.1 对南粤山水的描摹 | 第33-34页 |
2.1.2 对岭南名胜的吟咏 | 第34-35页 |
2.1.3 对海国物产的书写 | 第35-36页 |
2.1.4 对炎州气候的表现 | 第36-37页 |
2.2 陈恭尹山水诗与岭南人文地域环境 | 第37-44页 |
2.2.1 乡土文化的浸润 | 第37-39页 |
2.2.2 园林文化的陶冶 | 第39-40页 |
2.2.3 禅宗文化的体悟 | 第40-44页 |
2.3 陈恭尹山水诗与岭南诗坛 | 第44-49页 |
2.3.1 陈恭尹与岭南遗民诗群 | 第44-45页 |
2.3.2 陈恭尹山水诗彰显的岭南诗风 | 第45-49页 |
第3章 山水审美中陈恭尹的主体建构与人格完成 | 第49-57页 |
3.1 隐逸山水——对现实苦难的超脱 | 第49-51页 |
3.2 观揽宇宙——追求“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 | 第51-53页 |
3.3 山水有情——诗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 | 第53-57页 |
第4章 陈恭尹山水诗的艺术特征 | 第57-67页 |
4.1 诗画同构 | 第57-58页 |
4.2 妙用修辞 | 第58-61页 |
4.3 驰骋想象 | 第61-63页 |
4.4 以境映心 | 第63-67页 |
4.4.1 清寒之境 | 第63-64页 |
4.4.2 深远之境 | 第64-65页 |
4.4.3 幽独之境 | 第65-67页 |
第5章 陈恭尹山水诗的地位与影响 | 第67-73页 |
5.1 陈恭尹山水诗在诸类题材诗歌中的地位 | 第67-69页 |
5.2 陈恭尹山水诗在岭南三大家山水诗中的地位 | 第69-70页 |
5.3 陈恭尹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 | 第70-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附录 :陈恭尹山水诗一览表 | 第81-86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