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斜拉桥论文

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拱桥斜拉扣挂施工稳定性分析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6-19页
    1.1 引言第6-8页
        1.1.1 西方拱桥发展及现状第6-7页
        1.1.2 我国拱桥发展现状及现状第7-8页
    1.2 钢筋混凝土拱桥斜拉扣挂施工方法的研究现状第8-14页
        1.2.1 缆索吊装系统的研究第9-12页
        1.2.2 扣索索力计算方法的研究及拱桥斜拉扣挂法施工控制第12-14页
        1.2.3 其他研究第14页
    1.3 拱桥斜拉扣挂施工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1 结构及拱结构稳定理论的研究发展第14-15页
        1.3.2 拱桥斜拉扣挂施工稳定性的研究第15-16页
        1.3.3 风荷载及风致静力失稳第16-17页
    1.4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第17-19页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7页
        1.4.2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7-19页
第二章 结构稳定分析理论及方法第19-30页
    2.1 概述第19页
    2.2 三类稳定问题第19-21页
        2.2.1 第一类稳定问题第20页
        2.2.2 第二类稳定问题第20页
        2.2.3 第三类稳定问题第20-21页
    2.3 稳定问题的求解方法第21-24页
        2.3.1 解析法第21-23页
        2.3.2 有限元求解第23-24页
    2.4 结构稳定性判断的准则和评价指标第24-27页
        2.4.1 结构稳定的判断准则第24-25页
        2.4.2 结构稳定性的评价指标第25-27页
    2.5 风荷载以及风致静力失稳第27-29页
        2.5.1 作用在结构上的风荷载第27页
        2.5.2 风致静力失稳第27-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300m跨钢筋混凝土拱桥斜拉扣挂施工设计及控制第30-44页
    3.1 概述第30页
    3.2 工程概况第30-31页
    3.3 拱肋吊装节段及施工阶段划分第31-34页
        3.3.1 吊装拱肋节段划分第31-32页
        3.3.2 施工阶段划分第32-34页
    3.4 扣索设计第34-39页
        3.4.1 扣索布置第34-36页
        3.4.2 扣索材料选择及各阶段扣索张拉索力第36-37页
        3.4.3 各阶段吊装拱肋应力与位移控制第37-39页
    3.5 浪风索的设计第39-43页
        3.5.1 浪风索的布置第39-40页
        3.5.2 浪风索材料选择及各阶段张拉索力第40-43页
    3.6 结论第43-44页
第四章 拱桥斜拉扣挂施工稳定性分析第44-55页
    4.1 概述第44页
    4.2 300m跨钢筋混凝土拱桥斜拉扣挂施工稳定性计算第44-45页
    4.3 构造及材料因素第45-50页
        4.3.1 截面构造参数第45-46页
        4.3.2 拱轴系数第46-47页
        4.3.3 矢跨比第47-48页
        4.3.4 初始几何缺陷第48-50页
    4.4 荷载因素第50-51页
        4.4.1 材料容重第50页
        4.4.2 环境温度第50-51页
    4.5 约束条件第51-54页
        4.5.1 扣索布置第51-52页
        4.5.2 浪风索第52-53页
        4.5.3 拱肋接头刚度第53-54页
    4.6 结论第54-55页
第五章 拱桥斜拉扣挂施工风致失稳分析第55-67页
    5.1 概述第55页
    5.2 工程概况第55-57页
        5.2.1 90m跨拱桥第55-56页
        5.2.2 195m跨拱桥第56-57页
    5.3 各跨径级别吊装拱肋截面气动参数计算第57-64页
        5.3.1 数值风洞有限元建模第57-58页
        5.3.2 三分力系数计算第58-64页
    5.4 各跨径级别斜拉扣挂静风稳定分析第64-66页
        5.4.1 各拱桥风致扭转角位移第64-65页
        5.4.2 风致静力失稳因素分析第65-66页
    5.5 结论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67页
    6.2 展望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附录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对称激励Lamb波的钢板损伤识别方法
下一篇:大跨公轨两用悬索桥静力及动力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