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亲水性介孔硅改性反渗透膜及其抗污染效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7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2 反渗透膜的发展第13-15页
        1.2.1 膜分离技术第13页
        1.2.2 膜技术发展第13-15页
    1.3 反渗透膜的材料第15-23页
        1.3.1 聚合膜第15-16页
        1.3.2 无机/陶瓷膜第16-18页
        1.3.3 混合基质膜第18-19页
        1.3.4 仿生膜第19-23页
        1.3.5 其他新型反渗透材料第23页
    1.4 反渗透膜的改性方法第23-24页
    1.5 介孔分子筛在膜改性方面的应用第24页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7-36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第27-28页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7页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7-28页
    2.2 反渗透膜制备方法第28-29页
    2.3 反渗透膜透水性能评价方法第29-34页
        2.3.1 反渗透膜透水性能测试平台第29-30页
        2.3.2 反渗透膜透水性能测试步骤第30-31页
        2.3.3 反渗透膜性能评价指标第31-34页
    2.4 反渗透膜表征方法第34-35页
        2.4.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34页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34-35页
        2.4.3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第35页
        2.4.4 热重(TGA)分析第35页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35页
    2.5 反渗透膜实际水体处理性能测试第35-36页
第3章 反渗透膜界面聚合条件优化第36-47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界面条件控制第36-37页
    3.3 结构表征第37-43页
        3.3.1 扫描电镜表征(SEM)第37-40页
        3.3.2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AFM)第40-42页
        3.3.3 接触角表征(ContactAngle)第42-43页
    3.4 水处理效能表征第43-46页
        3.4.1 透水性能测试第43-44页
        3.4.2 分离性能测试第44-46页
    3.5 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介孔硅改性反渗透膜脱盐与抗污染性能研究第47-66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介孔分子筛的表征第47-51页
        4.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47-48页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48页
        4.2.3 比表面积(BET)分析第48-51页
        4.2.4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51页
    4.3 界面条件控制第51-52页
    4.4 复合膜结构表征第52-61页
        4.4.1 接触角表征(ContactAngle)第52-53页
        4.4.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53-54页
        4.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54-57页
        4.4.4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第57-59页
        4.4.5 热重分析(TGA)第59-60页
        4.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60-61页
    4.5 复合膜水处理效能表征第61-64页
        4.5.1 透水性能测试第61-62页
        4.5.2 分离性能测试第62-63页
        4.5.3 复合膜抗污染性能测试第63-64页
    4.6 小结第64-66页
第5章 介孔硅改性反渗透膜的污水回用效能分析第66-74页
    5.1 引言第66页
    5.2 实际水体水质指标第66-67页
    5.3 预处理第67-70页
        5.3.1 反渗透进水水质要求第67-69页
        5.3.2 预处理装置第69页
        5.3.3 预处理效果表征第69-70页
    5.4 水处理效能测试第70-72页
    5.5 抗污染性能测试第72-73页
    5.6 小结第73-74页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灾害救援用快装式缆索起重机结构设计与分析
下一篇:寒地海绵城市系统中下沉式广场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