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临证指南医案》开辨体质论湿之先河 | 第8-28页 |
1 中医学关于体质的学术沿革 | 第8-13页 |
1.1 秦汉时期—肇始与发端 | 第8-11页 |
1.2 晋隋唐时期—继承与探究 | 第11-12页 |
1.3 宋金元时期—创新与演进 | 第12页 |
1.4 明清时期—充实与成熟 | 第12-13页 |
2 体质理论探讨 | 第13-17页 |
2.1 体质的特点 | 第13-14页 |
2.2 影响体质的因素 | 第14-15页 |
2.3 体质与疾病 | 第15-17页 |
3 中医学关于湿的学术沿革 | 第17-20页 |
3.1 《黄帝内经》对湿的认识 | 第17-18页 |
3.2 《伤寒杂病论》对湿邪致病理法方药的贡献 | 第18-19页 |
3.3 宋金元时期对湿邪致病辨证论治的发展 | 第19页 |
3.4 明清时期对湿邪致病的认识进入成熟阶段 | 第19-20页 |
4 湿邪理论探讨 | 第20-24页 |
4.1 湿邪的季节特性 | 第20-21页 |
4.2 湿邪的地域特性 | 第21页 |
4.3 湿邪的体质特性 | 第21-22页 |
4.4 湿邪的致病特点 | 第22-23页 |
4.5 湿邪主要治法与方药 | 第23-24页 |
5 《临证指南医案》体质与湿邪致病理论梳理 | 第24-28页 |
5.1 叶天士与《临证指南医案》 | 第24-25页 |
5.2 叶氏体质辨识概说 | 第25页 |
5.3 叶氏所论体质与现代中医体质学说的关系 | 第25-26页 |
5.4 叶氏对体质与湿邪致病的认识 | 第26-27页 |
5.5 叶氏开辨体质论湿之先河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临证指南医案》中不同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研究 | 第28-62页 |
1 木火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研究 | 第28-31页 |
1.1 木火体质辨识 | 第28页 |
1.2 木火体质与湿邪致病案例选绎 | 第28-30页 |
1.3 木火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小结 | 第30-31页 |
2 阴虚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研究 | 第31-36页 |
2.1 阴虚体质辨识 | 第31-32页 |
2.2 阴虚体质与湿邪致病案例选绎 | 第32-35页 |
2.3 阴虚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小结 | 第35-36页 |
3 阳虚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研究 | 第36-49页 |
3.1 阳虚体质辨识 | 第36-37页 |
3.2 阳虚体质与湿邪致病案例选绎 | 第37-48页 |
3.3 阳虚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小结 | 第48-49页 |
4 湿热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研究 | 第49-52页 |
4.1 湿热体质辨识 | 第49-50页 |
4.2 湿热体质与湿邪致病案例选绎 | 第50-51页 |
4.3 湿热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小结 | 第51-52页 |
5 强弱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研究 | 第52-60页 |
5.1 强弱体质辨识 | 第52页 |
5.2 强弱体质与湿邪致病案例选绎 | 第52-59页 |
5.3 强弱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小结 | 第59-60页 |
6 小儿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研究 | 第60-62页 |
6.1 小儿体质辨识 | 第60页 |
6.2 小儿体质与湿邪致病案例选绎 | 第60-61页 |
6.3 小儿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部分 《临证指南医案》中不同体质治湿方剂用药特点讨论 | 第62-69页 |
1 用药特点讨论 | 第62-63页 |
2 临床意义讨论 | 第63-69页 |
2.1 治湿当辨体质 | 第63-66页 |
2.2 治湿当辨虚实 | 第66-67页 |
2.3 治湿当分表里 | 第67页 |
2.4 治湿当别上下 | 第67-68页 |
2.5 治湿当重气味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创新与问题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件1:综述 | 第76-82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