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基于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多功能有机光电器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2 OFETs结构多功能光电器件的研究意义第15页
    1.2 场效应晶体管结构有机光电器件的研究进展第15-29页
        1.2.1 有机光敏场效应晶体管第15-20页
        1.2.2 有机发光场效应晶体管第20-25页
        1.2.3 有机红外-可见光上转换发光器件第25-29页
    1.3 场效应晶体管结构有机光电器件面临的主要问题第29-30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30-33页
第2章 场效应晶体管结构有机光电器件的物理基础第33-51页
    2.1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第33-39页
        2.1.1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第33-34页
        2.1.2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第34-36页
        2.1.3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参数第36-39页
    2.2 有机发光场效应晶体管第39-42页
        2.2.1 有机发光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40-42页
        2.2.2 有机发光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参数第42页
    2.3 有机光敏场效应晶体管第42-46页
        2.3.1 有机光敏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42-45页
        2.3.2 有机光敏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参数第45-46页
    2.4 近红外-可见光上转换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光电器件第46-49页
        2.4.1 近红外-可见光上转换有机光电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46-49页
        2.4.2 上转换有机光电器件的性能参数第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3章 基于NPB光敏层的光敏有机发光场效应晶体管第51-71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器件的制备工艺及测试表征第52-55页
        3.2.1 器件的制备工艺第53-54页
        3.2.2 器件的测试表征第54-55页
    3.3 器件的光响应特性第55-64页
        3.3.1 有源层材料的光吸收特性分析第55-56页
        3.3.2 器件光响应模式下的工作机理第56-57页
        3.3.3 器件的光响应特性分析第57-64页
    3.4 器件的光发射特性第64-67页
        3.4.1 器件发光模式下的工作机理及基本特性第64-65页
        3.4.2 20nmNPB层器件的发光特性第65-66页
        3.4.3 NPB厚度对发光特性的影响第66-67页
    3.5 光照对器件光发射特性的影响第67-69页
    3.6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4章 近红外到可见光上转换有机发光场效应晶体管的研制..第71-91页
    4.1 引言第71-72页
    4.2 器件的制备工艺及测试表征第72-73页
        4.2.1 器件的制备工艺第72-73页
        4.2.2 器件的测试表征第73页
    4.3 VOPc近红外光敏层的诱导生长第73-77页
    4.4 器件的光电转换特性分析第77-84页
        4.4.1 器件的上转换工作机理第77-79页
        4.4.2 不同条件下器件的光电转换特性第79-83页
        4.4.3 器件的波长响应特性第83-84页
        4.4.4 器件的响应速率特性第84页
    4.5 器件的上转换发光特性第84-90页
    4.6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5章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红外光电探测器的设计第91-105页
    5.1 引言第91页
    5.2 器件的制备工艺及测试表征第91-93页
        5.2.1 器件的制备工艺第92页
        5.2.2 器件的测试表征第92-93页
    5.3 通信波段光敏层的构建第93-96页
        5.3.1 体异质结光敏层中载流子的运动过程第93-94页
        5.3.2 不同组分体异质结的吸收光谱第94-96页
    5.4 近红外通信波段光电探测器的光电特性第96-102页
    5.5 本章小结第102-105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05-109页
    6.1 全文总结第105-106页
    6.2 研究展望第106-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固体氧化物电池燃料极界面反应过程
下一篇: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灌溉集成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