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第19-31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第19-20页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第20-23页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23-24页 |
2.2 纳税筹划概述 | 第24-26页 |
2.2.1 纳税筹划的概念 | 第24页 |
2.2.2 纳税筹划的原则 | 第24-25页 |
2.2.3 纳税筹划的主要方法 | 第25-26页 |
2.3 “营改增”后煤炭企业相关税收政策梳理 | 第26-28页 |
2.3.1 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政策调整 | 第26-27页 |
2.3.2 资源税从价计征政策 | 第27页 |
2.3.3 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 第27-28页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2.4.1 契约理论 | 第28-29页 |
2.4.2 博弈论 | 第29页 |
2.4.3 税收价格理论 | 第29-30页 |
2.4.4 公平理论 | 第30-31页 |
3 “营改增”后Y公司纳税筹划现状分析 | 第31-43页 |
3.1 Y公司基本情况 | 第31-35页 |
3.1.1 公司简介及行业背景 | 第31-32页 |
3.1.2 公司财务状况 | 第32-35页 |
3.2 “营改增”后Y公司涉税情况 | 第35-38页 |
3.2.1 Y公司“营改增”后纳税结构 | 第35-36页 |
3.2.2 Y公司“营改增”后税负水平 | 第36-38页 |
3.3 “营改增”后Y公司纳税筹划现状 | 第38-40页 |
3.3.1 “营改增”后Y公司纳税筹划的现有优势 | 第38-39页 |
3.3.2 “营改增”后Y公司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3.4 “营改增”后Y公司纳税筹划问题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3.4.1 缺少整体纳税筹划目标规划 | 第40-41页 |
3.4.2 没有专门的纳税筹划岗位 | 第41页 |
3.4.3 纳税筹划忽视部门合作 | 第41-42页 |
3.4.4 纳税筹划方式单一且不能适应新的纳税环境 | 第42页 |
3.4.5 煤炭行业业务复杂使增值税发票取得困难 | 第42-43页 |
4 “营改增”背景下Y公司纳税筹划的方案设计 | 第43-54页 |
4.1 Y公司纳税筹划的总体规划 | 第43-44页 |
4.1.1 确定纳税筹划目标 | 第43-44页 |
4.1.2 制定纳税筹划流程 | 第44页 |
4.2 Y公司增值税的纳税筹划 | 第44-48页 |
4.2.1 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 | 第44-46页 |
4.2.2 选择恰当的结算方式递延纳税 | 第46-47页 |
4.2.3 设立独立运输公司享受低税率优惠 | 第47-48页 |
4.3 Y公司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 第48-52页 |
4.3.1 利用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 | 第48-49页 |
4.3.2 科学筹划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 第49-51页 |
4.3.3 专用设备投资抵免应纳税额 | 第51-52页 |
4.4 Y公司其他税种的纳税筹划 | 第52-54页 |
4.4.1 资源税的纳税筹划 | 第52页 |
4.4.2 印花税的纳税筹划 | 第52-54页 |
5 “营改增”背景下Y公司纳税筹划方案保障策略 | 第54-58页 |
5.1 组织保障策略 | 第54-55页 |
5.1.1 设置税收专岗负责纳税筹划方案的拟定实施 | 第54页 |
5.1.2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 第54-55页 |
5.2 技术保障策略 | 第55-56页 |
5.2.1 运用多样化的纳税筹划手段 | 第55页 |
5.2.2 及时更新煤炭企业税收政策相关信息库 | 第55-56页 |
5.2.3 引进各类人才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56页 |
5.3 制度保障策略 | 第56-58页 |
5.3.1 建立严格的索要发票制度 | 第56-57页 |
5.3.2 强化纳税筹划者履责监督制度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