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1-23页 |
1.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1.2 急性心肌梗死分类 | 第12页 |
1.3 心脏主要不良事件 | 第12-14页 |
1.3.1 年龄、性别、体重指数 | 第12-13页 |
1.3.2 高血压病 | 第13页 |
1.3.3 糖尿病与空腹血糖受损 | 第13页 |
1.3.4 血脂、高尿酸血症 | 第13-14页 |
1.3.5 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 | 第14页 |
1.3.6 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血运重建 | 第14页 |
1.4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 | 第14-16页 |
1.4.1 溶栓治疗 | 第15页 |
1.4.2 冠脉支架植入术 | 第15页 |
1.4.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第15-16页 |
1.5 冠状动脉解剖与心电图各导联相关性简介 | 第16页 |
1.6 LM、LAD、RCA 急性闭塞心肌梗死体表心电图变化 | 第16-18页 |
1.6.1 左主干闭塞的定位诊断 | 第16-17页 |
1.6.2 左前降支的定位诊断 | 第17页 |
1.6.3 右冠状动脉的定位诊断 | 第17-18页 |
1.7 左回旋支闭塞的发病及治疗特点 | 第18-20页 |
1.8 提高 IRA 诊断率研究的新进展 | 第20-22页 |
1.8.1 多导联体表心电标测系统 | 第20页 |
1.8.2 心脏核磁呈像技术 | 第20-21页 |
1.8.3 心肌灌注显象 | 第21-22页 |
1.8.4 冠脉内心电图 | 第22页 |
1.9 结语 | 第22-23页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2.2 分组标准 | 第23页 |
2.3 入选标准 | 第23页 |
2.4 排除标准 | 第23页 |
2.5 心电图改变 | 第23-24页 |
2.6 冠状动脉造影 | 第24页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24-25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5-29页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5页 |
3.2 不同冠脉优势型发生 LCX 急性闭塞的心电图变化 | 第25-26页 |
3.3 单支 LCX 不同节段急性闭塞心电图变化 | 第26页 |
3.4 合并多支病变 LCX 闭塞心电图变化的比较 | 第26-28页 |
3.4.1 单支 OM 闭塞与合并多支病变的 OM 闭塞心电图比较 | 第26页 |
3.4.2 单支 LCX 远段闭塞与合并多支病变的心电图比较 | 第26-27页 |
3.4.3 单支 LCX 中段闭塞与合并多支病变的心电图比较 | 第27页 |
3.3.4 单支 LCX 近段闭塞与合并多支病变的心电图比较 | 第27-28页 |
3.5 合并 LAD 或 RCA 病变的急性 LCX 闭塞的心电图变化 | 第28-2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9-33页 |
4.1 冠状动脉解剖及相关心电图变化 | 第29-30页 |
4.2 回旋支闭塞的心电学变化机制 | 第30-31页 |
4.3 不同优势型回旋支急性闭塞心电图变化 | 第31页 |
4.4 合并多支病变的回旋支闭塞心电图变化 | 第31-32页 |
4.5 应用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性 | 第32-3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1页 |
附表 | 第41-4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