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L集团跨国并购M公司财务风险管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4-18页
    1.1 选题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第18-30页
    2.1 文献综述第18-24页
        2.1.1 国外研究文献第18-19页
        2.1.2 国内研究文献第19-23页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第23-24页
    2.2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管控的基本概念第24-27页
        2.2.1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概念第24页
        2.2.2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管控概念第24页
        2.2.3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管控的类型第24-26页
        2.2.4 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识别第26-27页
        2.2.5 跨国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度量第27页
    2.3 相关理论基础第27-30页
        2.3.1 规模经济理论第27-28页
        2.3.2 协同效应理论第28-29页
        2.3.3 经营多样化理论第29页
        2.3.4 过渡自信假说理论第29-30页
3 L集团并购M公司的案例分析第30-37页
    3.1 L集团并购M公司的基本情况第30-31页
        3.1.1 L集团简介第30页
        3.1.2 M公司简介第30-31页
        3.1.3 L集团并购M公司的全过程第31页
    3.2 L集团跨国并购M公司的环境分析第31-32页
        3.2.1 L集团并购M公司的PEST分析第31-32页
        3.2.2 L集团并购M公司的SWOT分析第32页
    3.3 L集团跨国并购M公司动因分析第32-34页
        3.3.1 开拓海外市场第32-33页
        3.3.2 获取专利技术第33页
        3.3.3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第33-34页
    3.4 L集团并购M公司过程中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第34-37页
        3.4.1 准确估计目标企业价值第34-35页
        3.4.2 采取混合融资的并购方式第35页
        3.4.3 合理选择支付方式第35页
        3.4.4 加强财务制度的整合第35-37页
4 L集团并购M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问题分析第37-44页
    4.1 并购准备阶段财务风险管控分析第37-39页
        4.1.1 价值评估风险第37-38页
        4.1.2 财务信息不对称风险第38-39页
    4.2 并购实施阶段财务风险管控分析第39-42页
        4.2.1 融资风险第39-40页
        4.2.2 支付风险第40-41页
        4.2.3 偿债风险第41-42页
    4.3 并购整合阶段财务风险第42-44页
        4.3.1 运营投入风险第42-43页
        4.3.2 汇兑损益风险第43页
        4.3.3 财务整合风险第43-44页
5 L集团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第44-50页
    5.1 并购准备阶段财务风险管控对策第44-45页
        5.1.1 制定科学合理的并购战略目标第44页
        5.1.2 正确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第44-45页
    5.2 并购实施阶段财务风险管控对策第45-47页
        5.2.1 拓展融资渠道第45-46页
        5.2.2 采用适当的支付方式第46页
        5.2.3 谨慎应对偿债风险第46-47页
        5.2.4 降低汇率风险第47页
    5.3 并购整合阶段财务风险管控对策第47-50页
        5.3.1 防范盈利能力风险第47-48页
        5.3.2 加强整合前后财务监管第48页
        5.3.3 财务管理目标及制度的整合第48-49页
        5.3.4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造纸厂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下一篇:创始人专用性资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雷士照明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