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20世纪50至70年代基督教形象的意识形态化生成 | 第11-20页 |
第一节 阴谋他者:基督教形象的集体建构 | 第11-13页 |
一、意识形态的把关与宣传 | 第12页 |
二、权力的言说与记忆的重构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基督教形象的意识形态化表现 | 第13-20页 |
一、官方立场的政治化描摹: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动分子 | 第14-16页 |
二、族群记忆的民间化表达:勾结官府的欺民恶霸 | 第16-19页 |
三、政治高压下的集体失语:缺席的存在 | 第19-20页 |
第二章 20世纪80至90年代基督教形象的重塑与转型 | 第20-36页 |
第一节 重塑与转型:基督教形象的创作语境 | 第20-22页 |
一、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焦虑 | 第20-21页 |
二、相对主义价值观的出现 | 第21-22页 |
三、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觉醒 | 第22页 |
第二节 基督教形象的转型化呈现 | 第22-32页 |
一、社会重塑:转型中的基督教形象 | 第22-28页 |
二、圣化书写:庄严肃穆的文化舶来品 | 第28-31页 |
三、外部观看:被阉割的个人信仰 | 第31-32页 |
第三节 20世纪80至90年代基督教形象建构的特点 | 第32-36页 |
一、宗教活动的仪式化 | 第32-34页 |
二、基督徒形象的差别化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基督教形象的多元化表达 | 第36-50页 |
第一节 多元化:基督教形象的生成语境 | 第36-38页 |
一、文化包容性的扩大 | 第36-37页 |
二、电影市场化的推动 | 第37-38页 |
三、个人化创作的涌动 | 第38页 |
第二节 基督教形象的多元化书写 | 第38-46页 |
一、拯救者:基督教社会形象的延伸与扩展 | 第39-40页 |
二、人生信仰:内部视角的观看与反思 | 第40-43页 |
三、文化调侃对象:宗教职能的消解 | 第43-46页 |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电影中的基督教形象的建构方式 | 第46-50页 |
一、表述的去神圣化 | 第46-47页 |
二、视角的平民化 | 第47-48页 |
三、基督教形象的中国化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参考电影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