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新型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力学特点及应用 | 第11-16页 |
1.2.1 传统组合箱梁的力学性能及发展状况 | 第11-14页 |
1.2.2 新型组合箱梁的材料属性及力学特点 | 第14-15页 |
1.2.3 新型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应用前景 | 第15-16页 |
1.3 剪力滞效应的概念及分析方法的演化 | 第16-18页 |
1.3.1 剪力滞效应的概念 | 第16页 |
1.3.2 分析方法的演化 | 第16-18页 |
1.4 新型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 第18-19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工作 | 第19-20页 |
2 新型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的能量变分法 | 第20-55页 |
2.1 广义位移函数的设置 | 第20页 |
2.2 基本假定 | 第20页 |
2.3 新型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控制微分方程的推导与建立 | 第20-30页 |
2.3.1 新型组合箱梁的截面换算 | 第20-21页 |
2.3.2 箱梁翼板剪滞纵向翘曲位移函数的选择 | 第21-22页 |
2.3.3 组合结构体系总势能 | 第22-27页 |
2.3.4 组合箱梁控制微分方程和自然边界条件的建立 | 第27-30页 |
2.4 组合箱梁控制微分方程的闭合解 | 第30-41页 |
2.4.1 常微分方程组的求解 | 第30-36页 |
2.4.2 组合结构自然边界条件的应用 | 第36-38页 |
2.4.3 上翼板正应力的理论分析 | 第38-39页 |
2.4.4 下翼板正应力的理论研究 | 第39-40页 |
2.4.5 组合箱梁腹板力学性能分析 | 第40-41页 |
2.5 理论研究算例及对比分析 | 第41-53页 |
2.5.1 简支组合箱梁力学性能分析 | 第42-45页 |
2.5.2 悬臂组合箱梁力学特性研究 | 第45-47页 |
2.5.3 两端固支组合箱梁力学性能分析 | 第47-50页 |
2.5.4 不同边界条件组合箱梁的挠度演变规律研究 | 第50-52页 |
2.5.5 边界条件对新型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影响的分析 | 第52-5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新型组合箱梁有限元理论的数值模拟 | 第55-70页 |
3.1 概述 | 第55页 |
3.2 新型组合箱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5-59页 |
3.2.1 新型组合箱梁ANSYS有限元模型的单元属性 | 第55-56页 |
3.2.2 新型组合箱梁空间有限元模型的特点及建立 | 第56-59页 |
3.3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有限元法数值仿真分析 | 第59-66页 |
3.3.1 简支组合箱梁有限元理论的数值分析 | 第59-61页 |
3.3.2 悬臂组合箱梁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模拟 | 第61-63页 |
3.3.3 两端固支组合箱梁力学特性的有限元法分析 | 第63-66页 |
3.4 平钢腹板箱梁有限元理论的数值仿真分析 | 第66-68页 |
3.4.1 平钢腹板箱梁空间模型的建立 | 第66页 |
3.4.2 平钢腹板简支箱梁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第66-67页 |
3.4.3 平钢腹板两端固支箱梁的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67-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4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试验研究 | 第70-82页 |
4.1 试验目的 | 第70页 |
4.2 新型组合箱梁的试验内容 | 第70页 |
4.3 组合箱梁模型相似性分析 | 第70-71页 |
4.4 试验模型的制作流程 | 第71-77页 |
4.4.1 试验模型制作的工艺流程 | 第71-73页 |
4.4.2 组合箱梁模型混凝土板配筋 | 第73-74页 |
4.4.3 组合箱梁模型波形钢腹板与顶板的锚固处理 | 第74页 |
4.4.4 组合箱梁模型箱内横隔板制作 | 第74-75页 |
4.4.5 测点布置 | 第75-77页 |
4.5 组合箱梁模型桥试验 | 第77-81页 |
4.5.1 加载方案的选择 | 第77-78页 |
4.5.2 测试方法 | 第78-79页 |
4.5.3 试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第79-8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5 新型组合箱梁桥褶皱效应的研究 | 第82-89页 |
5.1 边界条件对组合箱梁褶皱效应影响的分析 | 第82-84页 |
5.2 上下翼板几何尺寸对组合箱梁褶皱效应影响的研究 | 第84-86页 |
5.3 波形钢腹板几何尺寸影响分析 | 第86-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