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烧伤概述 | 第12-15页 |
1.1.1 古代、现代烧伤治疗的方法以及相关药物概述 | 第12-13页 |
1.1.2 烧伤治疗的现代研究 | 第13-15页 |
1.2 组方概述 | 第15-16页 |
1.3 连虎丹烧伤膏的有效成分、药理以及临床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3.1 冰片 | 第16-17页 |
1.3.2 黄连 | 第17页 |
1.3.3 虎杖 | 第17-18页 |
1.3.4 黄芪 | 第18页 |
1.3.5 黄柏 | 第18-20页 |
第2章 连虎丹烧伤膏制备工艺研究 | 第20-29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21页 |
2.1.1 仪器 | 第21页 |
2.1.2 材料与试剂 | 第21页 |
2.2 方法 | 第21-23页 |
2.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1页 |
2.2.2 色谱条件 | 第21页 |
2.2.3 盐酸小檗碱对照品的制备及线性范围的考察 | 第21-22页 |
2.2.4 提取连虎丹烧伤膏的工艺改良 | 第22-23页 |
2.2.5 连虎丹烧伤膏油炸后醇提工艺的筛选 | 第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27页 |
2.3.1 盐酸小檗碱的标准曲线 | 第23-25页 |
2.3.2 连虎丹烧伤膏油炸工艺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25-26页 |
2.3.3 连虎丹烧伤膏油炸后乙醇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26-27页 |
2.3.4 验证试验结果 | 第27页 |
2.4 结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连虎丹烧伤膏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29-45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29页 |
3.1.1 仪器 | 第29页 |
3.1.2 材料与试剂 | 第29页 |
3.2 方法 | 第29-37页 |
3.2.1 薄层色谱鉴别 | 第29-34页 |
3.2.2 连虎丹烧伤膏中冰片含量测定色谱系统方法学考察 | 第34-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3.3.1 连虎丹烧伤膏中五味中药材的TLC色谱鉴别结果 | 第37页 |
3.3.2 连虎丹烧伤膏冰片含量测定色谱系统方法学考察结果 | 第37-41页 |
3.3.3 连虎丹烧伤膏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色谱系统方法学考察结果 | 第41-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连虎丹烧伤膏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 第45-46页 |
4.1 方法 | 第45页 |
4.2 考察项目 | 第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页 |
4.4 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英文缩写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