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公共借阅权制度的概述 | 第13-16页 |
1.2.1 公共借阅权的概念 | 第13-14页 |
1.2.2 公共借阅权的权利与归属 | 第14-15页 |
1.2.3 公共借阅权制度的立法宗旨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3 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我国公共借阅权制度建立的意义 | 第22-31页 |
2.1 公共借阅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2.1.1 数字化背景下保护版权人著作权益的需要 | 第22-24页 |
2.1.2 国际知识产权交流及法律体系建设的需要 | 第24-25页 |
2.1.3 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 | 第25页 |
2.2 公共借阅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 第25-31页 |
2.2.1 建立公共借阅权制度的新条件已具备 | 第25-26页 |
2.2.2 相关法律群体法律意识的增强 | 第26-27页 |
2.2.3 经济发展与财力支持的提升 | 第27-28页 |
2.2.4 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 第28-29页 |
2.2.5 技术发展水平提高 | 第29页 |
2.2.6 图书馆工作业务水平的成熟 | 第29-31页 |
第3章 国外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借鉴 | 第31-36页 |
3.1 英国公共借阅权制度的特点 | 第31-32页 |
3.2 德国公共借阅权制度的特点 | 第32-34页 |
3.3 英德两国公共借阅权的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3.4 英德两国公共借阅权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36页 |
第4章 我国建立公共借阅权制度的问题及策略 | 第36-43页 |
4.1 实施公共借阅权制度仍然面临的问题 | 第36-37页 |
4.1.1 大众观念还应进一步改善 | 第36页 |
4.1.2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完善 | 第36-37页 |
4.2 在我国建立的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对策 | 第37-43页 |
4.2.1 改善公民和图书馆界的观念 | 第37-38页 |
4.2.2 建立和健全公共借阅权管理机构 | 第38-39页 |
4.2.3 继续完善我国相关法律 | 第39-41页 |
4.2.4 保证政府财政拨款及补偿金的实施 | 第41-42页 |
4.2.5 在某些学术专著领域先行试点 | 第42-4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3-46页 |
5.2.1 公共借阅权与图书馆事业 | 第44页 |
5.2.2 公共借阅权与数字出版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