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酶催化聚合反应 | 第14-21页 |
1.1.1 脂肪酶催化聚合反应 | 第16-20页 |
1.1.2 酶促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 | 第20-21页 |
1.2 固定化酶 | 第21-26页 |
1.2.1 固定化酶概述 | 第21-22页 |
1.2.2 酶-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合成与应用研究 | 第22-26页 |
1.3 酶促化学偶联聚合研究 | 第26-28页 |
1.3.1 酶促反应与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偶联 | 第26-27页 |
1.3.2 酶促反应与其它聚合反应偶联 | 第27-28页 |
1.3.3 酶促反应与其它聚合反应偶联 | 第28页 |
1.4 酶促聚合反应制备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研究 | 第28-31页 |
1.4.1 药物传输体系 | 第28-29页 |
1.4.2 基因递送体系 | 第29-31页 |
1.5 本论文立题依据 | 第31-34页 |
第二章 仿生矿化构建次血红素六肽-MOF组装体及催化ATRP研究 | 第34-57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35-36页 |
2.2.3 溶液精制 | 第3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2.3.1 仿生矿化方法构建DhHP-6@ZIF- | 第36页 |
2.3.2 FITC-DhHP-6@ZIF-8的构建 | 第36-37页 |
2.3.3 DhHP-6与DhHP-6@ZIF-8的氧化还原活性研究 | 第37页 |
2.3.4 以DhHP-6@ZIF-8作为催化剂合成poly(PEGMA500) | 第37页 |
2.3.5 DhHP-6@ZIF-8催化ATRP的重复利用能力评价 | 第37页 |
2.3.6 以PEO-Br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合成PEO-co-poly(PEGMA_(500)) | 第37-38页 |
2.3.7 模拟ATRP过程DhHP-6@ZIF-8中DhHP-6的释放 | 第3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8-55页 |
2.4.1 DhHP-6@ZIF-8的合成与表征 | 第38-47页 |
2.4.2 ZIF-8@DhHP-6催化ATRP反应的研究 | 第47-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血红素接枝MOF构建人工酶及催化ATRP反应研究 | 第57-73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58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58页 |
3.2.3 溶液精制 | 第5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3.3.1 水热法合成ZrMOF | 第58-59页 |
3.3.2 HRP模拟酶Heme-ZrMOF的构建 | 第59页 |
3.3.3 HRP模拟酶Heme-ZrMOF的氧化还原活性研究 | 第59页 |
3.3.4 HRP模拟酶Heme-ZrMOF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 第59页 |
3.3.5 Heme-ZrMOF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动力学评估 | 第59-6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0-71页 |
3.4.1 Heme-ZrMOF的结构与表征 | 第60-66页 |
3.4.2 Heme-ZrMOF氧化还原活性 | 第66-68页 |
3.4.3 Heme-ZrMOF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 第68-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ROMP偶联eROP“一锅法”串联反应制备聚(丁二烯-co-己内酯)嵌段聚合物研究 | 第73-89页 |
4.1 引言 | 第73-74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74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74页 |
4.2.4 溶剂精制 | 第74-7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5页 |
4.3.1 聚(丁二烯-co-己内酯)嵌段聚合物(LCL)的构建 | 第75页 |
4.3.2 聚(丁二烯-co-己内酯)嵌段聚合物的水解反应研究 | 第75页 |
4.3.3 “一锅法”聚合反应动力学机制研究 | 第7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5-86页 |
4.4.1 聚(丁二烯-co-己内酯)嵌段聚合物结构确认 | 第75-83页 |
4.4.2 酯前驱体引发聚合的动力学和机制研究 | 第83-84页 |
4.4.3 嵌段共聚物生物相容性研究 | 第84-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五章 酶促化学偶联构建胆固醇-g-聚(胺-co-酯)基因载体的研究 | 第89-115页 |
5.1 引言 | 第89-90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90-91页 |
5.2.1 主要试剂 | 第90页 |
5.2.2 主要仪器 | 第90-91页 |
5.2.3 溶液精制 | 第91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91-96页 |
5.3.1 酶催化合成PMSC-PPDL | 第91-92页 |
5.3.2 合成N-2-溴乙酰胺胆固醇(Be-chol) | 第92页 |
5.3.3 合成Chol-g-PMSC-PPDL | 第92页 |
5.3.4 蛋白质吸附测定 | 第92-93页 |
5.3.5 溶血活性测定 | 第93页 |
5.3.6 体外基因转染测定 | 第93页 |
5.3.7 载体/miR-23b纳米复合物的构建和表征 | 第93页 |
5.3.8 载体/miR-23b纳米复合物的细胞内摄取 | 第93-94页 |
5.3.9 抑制细胞增殖 | 第94页 |
5.3.10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 第94-95页 |
5.3.11 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 | 第95页 |
5.3.12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量 | 第95页 |
5.3.13 Caspase-3、-8和-9活性测定 | 第95-96页 |
5.3.14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第96页 |
5.3.15 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 | 第96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96-113页 |
5.4.1 化学酶法构建胆固醇接枝两亲性阳离子基因载体 | 第96-105页 |
5.4.2 Chol-g-PMSC-PPDL介导miR-23b递送的研究 | 第105-11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酶促聚合偶联ATRP制备多羟基聚(胺-co-酯)嵌段共聚物基因载体的研究 | 第115-133页 |
6.1 引言 | 第115页 |
6.2 实验材料 | 第115-116页 |
6.2.1 质粒与细胞株 | 第115-116页 |
6.2.2 主要试剂 | 第116页 |
6.2.3 实验仪器 | 第116页 |
6.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116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16-121页 |
6.3.1 p53质粒的提取 | 第116-117页 |
6.3.2 PMSC-PCL-co-PGEA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117页 |
6.3.4 PMSC-PCL-co-PGEA/p53基因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117-118页 |
6.3.5 检测PMSC-PCL-co-PGEA载体对HeLa细胞的毒性 | 第118页 |
6.3.6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 第118-119页 |
6.3.7 细胞凋亡实验 | 第119页 |
6.3.8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 | 第119页 |
6.3.9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量 | 第119页 |
6.3.10 Caspase-3、8和9活性检测 | 第119-120页 |
6.3.11 qPCR检测p53mRNA表达水平 | 第120页 |
6.3.14 集落形成实验 | 第120-121页 |
6.3.15 细胞迁移实验 | 第121页 |
6.3.16 Transwell实验 | 第121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31页 |
6.4.1 PMSC-PCL-co-PGEA载体的表征 | 第121-123页 |
6.4.2 PMSC-PCL-co-PGEA/p53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123-124页 |
6.4.3 纳米复合物抑制细胞增殖及机制的研究 | 第124-13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全文总结 | 第133-135页 |
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3-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