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面向后工业时代的众创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页
    1.2 相关概念及阐述第14-17页
        1.2.1 后工业时代第14-15页
        1.2.2 工业遗产、旧工业建筑第15页
        1.2.3 改造第15-16页
        1.2.4 创客、创客空间第16页
        1.2.5 众创空间第16-17页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第17页
        1.3.1 研究对象第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页
    1.4 文献综述第17-22页
        1.4.1 后工业时代工业建筑改造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7-20页
        1.4.2 众创空间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0-22页
    1.5 研究目标及方法第22页
        1.5.1 研究目标第22页
        1.5.2 研究方法第22页
    1.6 研究框架第22-24页
第二章 面向后工业时代的众创空间改造的先导研究第24-52页
    2.1 众创空间的相关研究第24-37页
        2.1.1 众创空间的概念界定第24-26页
        2.1.2 众创空间的特征第26-28页
        2.1.3 国内外众创空间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第28-37页
    2.2 后工业时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相关研究第37-45页
        2.2.1 后工业时代的特征第37-39页
        2.2.2 后工业时代旧工业建筑的分类及特征第39-40页
        2.2.3 后工业时代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价值分析第40-41页
        2.2.4 国内外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模式第41-45页
    2.3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的国内外改造实践及经验总结第45-51页
        2.3.1 国内外改造实践案例第45-50页
        2.3.2 实例经验的总结第50-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面向后工业时代的众创空间改造的适宜性研究第52-64页
    3.1 众创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第52-60页
        3.1.1 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背景第52-53页
        3.1.2 创业产业的构成及特征第53-55页
        3.1.3 创业主体的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第55-58页
        3.1.4 众创空间的使用功能需求类型分析第58-60页
    3.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的契合点第60-62页
        3.2.1 旧工业建筑的空间结构特征第60-61页
        3.2.2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优势第61-62页
    3.3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的制约因素第62-63页
        3.3.1 旧工业建筑的本体因素第62-63页
        3.3.2 社会环境因素第63页
        3.3.3 多主体参与因素第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面向后工业时代的众创空间改造的设计原则第64-67页
    4.1 建筑原真性保护原则第64页
    4.2 建筑新旧共生原则第64页
    4.3 空间开放共享原则第64-65页
    4.4 空间流动渗透原则第65-66页
    4.5 空间弹性互动原则第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面向后工业时代的众创空间改造的设计策略第67-119页
    5.1 众创空间的选址及旧工业建筑类型的选择第67-73页
        5.1.1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分析评估第67-68页
        5.1.2 区域位置的选择第68-70页
        5.1.3 建筑类型的选择第70-73页
    5.2 众创空间外部环境改造设计第73-79页
        5.2.1 外部场地环境设计第73-75页
        5.2.2 建筑立面及表皮设计第75-79页
    5.3 众创空间内部环境改造设计第79-118页
        5.3.1 结构处理第79-80页
        5.3.2 功能构成第80-99页
        5.3.3 空间组织第99-101页
        5.3.4 空间改造第101-109页
        5.3.5 空间生态化设计第109-112页
        5.3.6 空间人性化设计第112-115页
        5.3.7 创新空间设计第115-118页
    5.4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结论和展望第119-123页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19-122页
    本文的局限性与展望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6-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附件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方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医院街使用后评价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珠三角地区当代档案馆公共服务空间开放性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