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6-31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16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1.2.1 南方地区 | 第16-17页 |
1.2.2 大型综合医院 | 第17页 |
1.2.3 医院街 | 第17-18页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8-22页 |
1.3.1 研究的对象——医院街简史 | 第18-22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2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8-29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9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2章 选取评价对象及方法 | 第31-52页 |
2.1 选取评价对象 | 第31-40页 |
2.1.1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院街 | 第31-32页 |
2.1.2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医院街 | 第32-34页 |
2.1.3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院区的医院街 | 第34-36页 |
2.1.4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医院街 | 第36-39页 |
2.1.5 重庆开州区人民医院的医院街 | 第39-40页 |
2.2 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40-41页 |
2.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1-49页 |
2.3.1 层次分析法的思路和特点 | 第42-43页 |
2.3.2 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 第43-46页 |
2.3.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思路和特点 | 第46-47页 |
2.3.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主要步骤 | 第47-49页 |
2.4 确定计算软件 | 第49页 |
2.5 评价的主要结构 | 第49-5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医院街案例的使用后评价 | 第52-80页 |
3.1 先导性调研与分析 | 第52-58页 |
3.1.1 就医者的需求调研与分析 | 第52-56页 |
3.1.2 陪护人员的需求分析 | 第56页 |
3.1.3 医护人员的需求调研 | 第56-58页 |
3.2 本文所研究的医院街影响因素 | 第58-62页 |
3.2.1 相关医疗建筑评价体系的评价因素 | 第58-59页 |
3.2.2 医院街相关设计理论中的影响因素 | 第59-61页 |
3.2.3 本文所研究的影响因素 | 第61-62页 |
3.3 前期分析 | 第62-64页 |
3.3.1 调研目的 | 第62页 |
3.3.2 调研方法 | 第62-64页 |
3.4 数据采集 | 第64-70页 |
3.4.1 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数据的采集 | 第64-66页 |
3.4.2 影响因素满意度数据的采集 | 第66-70页 |
3.5 数据分析 | 第70-76页 |
3.5.1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 第70-73页 |
3.5.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 第73-76页 |
3.6 使用后评价的结果及意义 | 第76-79页 |
3.6.1 医院街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综合排序 | 第76-77页 |
3.6.2 评价对象的满意度分级及排序 | 第77-7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4章 使用后评价结果的应用 | 第80-111页 |
4.1 | 第80-110页 |
4.1.1 遵义市某中医院新浦院区的概况 | 第80-83页 |
4.1.2 遵义市某中医院医院街设计对使用后评价反馈的应对 | 第83-110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111-114页 |
5.1 结论 | 第111-113页 |
5.2 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附录 | 第117-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件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