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1-23页 |
·植物内生真菌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11-14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布规律 | 第12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 第12-13页 |
·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的共生关系 | 第13-14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态功能研究 | 第14-16页 |
·促进宿主植物生长 | 第14-15页 |
·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 | 第15页 |
·增加宿主植物的他感作用 | 第15-16页 |
·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 第16-19页 |
·生物碱类 | 第16-17页 |
·苯丙素类化合物 | 第17页 |
·多糖类物质 | 第17-18页 |
·有机酸类物质 | 第18页 |
·酯类化合物 | 第18页 |
·其他 | 第18-19页 |
·茶树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茶树内生真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20-23页 |
第2章 茶树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与季节演替 | 第23-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春季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与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夏季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与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秋季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与分布特征 | 第28页 |
·冬季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与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茶树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其演替 | 第29-3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2-34页 |
第3章 茶树内生真菌茶多酚类次生代谢物检测与分析 | 第34-49页 |
·茶多酚类次生代谢物的薄层层析检测 | 第34-43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茶多酚类次生代谢物的酒石酸铁比色检测 | 第43-45页 |
·材料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茶多酚类次生代谢物的毛细管电泳检测 | 第45-48页 |
·材料 | 第45-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8-49页 |
第4章 茶树内生真菌多糖类次生代谢物检测与分析 | 第49-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材料 | 第49-50页 |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内生真菌的静置培养 | 第51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中多糖类物质的检测 | 第51页 |
·内生真菌QJ-Mac③菌株培养液中多糖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51-5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5章 茶树内生真菌油脂类次生代谢物检测与分析 | 第54-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材料 | 第54-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产油内生真菌种类 | 第56-57页 |
·内生真菌产油性状与真菌种类的关系 | 第57-58页 |
·内生真菌QJ-Mac③菌株油脂显微形态观察 | 第58-60页 |
·内生真菌QJ-Mac③菌株油脂物理性状及产油量 | 第6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