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生态足迹研究方法介绍 | 第10-12页 |
| 1.1.1 生态足迹的产生 | 第10-11页 |
| 1.1.2 生态足迹方法介绍 | 第11-12页 |
| 1.2 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2.1 国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3 选题思考与结构安排 | 第14-18页 |
| 1.3.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 1.3.2 选题思考 | 第15-16页 |
| 1.3.3 文章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 1.3.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2章 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计算 | 第18-24页 |
| 2.1 投入产出分析及投入产出表简介 | 第18-19页 |
| 2.2 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提出与计算 | 第19-24页 |
| 2.2.1 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提出 | 第19-20页 |
| 2.2.2 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计算方法 | 第20-24页 |
| 第3章 吉林省2012年生态足迹计算 | 第24-34页 |
| 3.1 吉林省2012年投入产出表制备 | 第24页 |
| 3.2 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计算 | 第24-28页 |
| 3.3 能源生态足迹计算 | 第28-31页 |
| 3.4 吉林省2012年生态足迹账户 | 第31-34页 |
| 3.4.1 吉林省2012年生态足迹账户 | 第31-32页 |
| 3.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 第4章 吉林省生态足迹及投入产出系数对比分析 | 第34-55页 |
| 4.1 吉林省2007年与2012年生态足迹比较分析 | 第34-38页 |
| 4.1.1 吉林省2007年生态足迹账户计算分析 | 第34页 |
| 4.1.2 吉林省2007年、2012年生态足迹比较 | 第34-38页 |
| 4.2 吉林省2007年和2012年生态足迹相关系数分析 | 第38-55页 |
| 4.2.1 生态足迹的供给分配系数 | 第38-50页 |
| 4.2.2 生态足迹的影响力系数 | 第50-52页 |
| 4.2.3 生态足迹的感应度系数 | 第52-55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8页 |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 5.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56页 |
| 5.3 生态足迹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66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