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接履带车行走系统动力学仿真与有限元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 第11-12页 |
1.2 铰接履带车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2-17页 |
1.2.1 铰接履带车国外发展状况 | 第12-15页 |
1.2.2 铰接履带车国内发展状况 | 第15-17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1页 |
第2章 铰接履带车行走机构及软件介绍 | 第21-29页 |
2.1 铰接履带车行走机构介绍 | 第21-22页 |
2.2 铰接履带车行驶原理 | 第22-23页 |
2.3 铰接履带车运动学 | 第23-24页 |
2.3.1 理论行驶速度 | 第23页 |
2.3.2 实际行驶速度 | 第23-24页 |
2.4 履带与地面土壤的作用关系 | 第24页 |
2.5 铰接履带车动力学 | 第24-26页 |
2.5.1 铰接履带车切线牵引力 | 第24-25页 |
2.5.2 行走系统行驶阻力 | 第25-26页 |
2.6 RecurDyn软件介绍 | 第26-2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铰接履带车仿真模型建立 | 第29-47页 |
3.1 铰接履带车行走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9-36页 |
3.1.1 履带板的建立 | 第30-31页 |
3.1.2 驱动轮的建立 | 第31-33页 |
3.1.3 负重轮的建立 | 第33-34页 |
3.1.4 诱导轮的建立 | 第34-35页 |
3.1.5 履带板的装配 | 第35-36页 |
3.2 铰接履带车整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6-44页 |
3.2.1 悬挂装置 | 第36-37页 |
3.2.2 前后车体和铰接装置 | 第37-38页 |
3.2.3 材料和质量属性的添加 | 第38页 |
3.2.4 建立约束 | 第38-40页 |
3.2.5 建立弹簧 | 第40-43页 |
3.2.6 摩擦和接触的定义 | 第43-44页 |
3.3 地面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铰接履带车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7-63页 |
4.1 定义驱动 | 第47-48页 |
1) 3次多项式逼近阶跃函数 | 第48页 |
2) IF函数 | 第48页 |
4.2 铰接履带车跨越0.7m垂直高墙运动工况 | 第48-53页 |
4.3 铰接履带车爬30°斜坡运动工况 | 第53-58页 |
4.4 铰接履带车跨越1.8m壕沟运动工况 | 第58-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驱动轮和履带骨架有限元分析 | 第63-85页 |
5.1 驱动轮有限元分析 | 第63-71页 |
5.1.1 驱动轮结构组成 | 第63-64页 |
5.1.2 驱动轮工况和载荷确定 | 第64-66页 |
5.1.3 驱动轮模型单元属性设置 | 第66-68页 |
5.1.4 驱动轮模型材料属性设置 | 第68页 |
5.1.5 驱动轮模型的约束和加载 | 第68-69页 |
5.1.6 驱动轮计算结果 | 第69-71页 |
5.2 履带骨架有限元分析 | 第71-84页 |
5.1.1 履带骨架结构组成 | 第71-72页 |
5.1.2 履带骨架工况和载荷确定 | 第72-73页 |
5.1.3 履带骨架三个工况模型单元属性设置 | 第73-76页 |
5.1.4 履带骨架三个工况模型材料属性设置 | 第76页 |
5.1.5 履带骨架三个工况模型的约束和加载 | 第76-77页 |
5.1.6 履带骨架三个工况计算结果 | 第77-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总结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项目 | 第93-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
参与项目 | 第93页 |
科研成果(论文)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