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板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换热器板芯应力研究 | 第13-15页 |
1.3.2 板壳式换热器数值方面的研究 | 第15-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板壳式换热器板片应力性能实验研究 | 第20-40页 |
2.1 板壳式换热器板芯组件结构参数 | 第20-21页 |
2.2 实验系统简介 | 第21-25页 |
2.2.1 应变测试系统 | 第22页 |
2.2.2 加压系统 | 第22-23页 |
2.2.3 数据采集系统 | 第23-24页 |
2.2.4 控制系统 | 第24-25页 |
2.2.5 监控系统 | 第25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25-29页 |
2.3.1 实验前准备 | 第25-26页 |
2.3.2 实验步骤 | 第26-27页 |
2.3.3 圆平板应力测试实验 | 第27-29页 |
2.4 实验数据处理 | 第29-38页 |
2.4.1 平板应力及变形分析 | 第29-35页 |
2.4.2 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 第35-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板壳式换热器单相流动数值模拟 | 第40-59页 |
3.1 对流传热的本质及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3.1.1 强化传热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 第40-42页 |
3.2 数值计算方法 | 第42-47页 |
3.2.1 控制方程 | 第43-46页 |
3.2.2 湍流模型 | 第46-47页 |
3.3 冷热双流体通道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47-50页 |
3.3.1 冷热双流体通道模型 | 第47-48页 |
3.3.2 网格划分 | 第48-49页 |
3.3.3 边界条件及数值求解 | 第49-50页 |
3.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3.4.1 温度场分析 | 第50-52页 |
3.4.2 压力场分析 | 第52-53页 |
3.4.3 速度场分布 | 第53-54页 |
3.5 流体入口速度对通道压降和换热的影响 | 第54-57页 |
3.5.1 流体入口速度对通道压降的影响 | 第54-55页 |
3.5.2 流体入口速度对通道换热的影响 | 第55-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基于流固耦合的换热器板片力学特性分析 | 第59-74页 |
4.1 流固耦合的研究方法 | 第59-63页 |
4.1.1 静力分析理论基础 | 第60-63页 |
4.1.2 强度理论 | 第63页 |
4.2 板壳式换热器流固耦合分析 | 第63-67页 |
4.2.1 单向流固耦合计算过程 | 第63-65页 |
4.2.2 波纹板片的结构参数 | 第65页 |
4.2.3 波纹板片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65-66页 |
4.2.4 耦合界面上的边界条件 | 第66-67页 |
4.3 换热板片力学特性分析 | 第67-73页 |
4.3.1 换热板片应力分析 | 第67-69页 |
4.3.2 换热板片总变形分析 | 第69-70页 |
4.3.3 厚度对板片强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4 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71-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板壳式换热器运行故障中应用 | 第74-84页 |
5.1 模糊层次分析法模型 | 第74-77页 |
5.1.1 构建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 第75页 |
5.1.2 建立三角模糊判断矩阵 | 第75-77页 |
5.1.3 确定初始权重 | 第77页 |
5.1.4 去模糊化获得最终权重 | 第77页 |
5.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板壳式换热器常见运行故障预测技术 | 第77-83页 |
5.2.1 板壳式换热器常见运行故障分析 | 第77-78页 |
5.2.2 三角模糊判断矩阵的建立 | 第78-80页 |
5.2.3 权重排序 | 第80-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本文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85页 |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附录 | 第93-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附件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