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1 心电信号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心肺耦合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心电信号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2 心肺耦合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结构 | 第14-17页 |
| 第2章 心电信号和心肺信号耦合的理论基础 | 第17-35页 |
| 2.1 心电信号的理论基础 | 第17-30页 |
| 2.1.1 心电信号的产生 | 第17-19页 |
| 2.1.2 心率变异性信号和心电图信号的概述 | 第19-21页 |
| 2.1.3 心电信号的分析方法 | 第21-30页 |
| 2.2 心肺耦合的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 2.2.1 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交互作用的生理基础 | 第30-31页 |
| 2.2.2 两种信号耦合的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3章 基于联合熵的心电特征提取 | 第35-51页 |
| 3.1 Physionet-生物医学信号网站简介 | 第35-36页 |
| 3.2 方法和原理 | 第36-38页 |
| 3.2.1 联合熵 | 第36-37页 |
| 3.2.2 联合熵基础上的熵计算 | 第37-38页 |
| 3.3 基于联合熵的ST段偏移的原因判别研究 | 第38-45页 |
| 3.3.1 联合熵的ST段偏移原因判别 | 第38-42页 |
| 3.3.2 改变替代序列的联合熵ST段原因判别 | 第42-45页 |
| 3.4 基于联合熵的针灸调制生理状态的研究 | 第45-49页 |
| 3.4.1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 3.4.2 实验数据采集设备 | 第46页 |
| 3.4.3 针灸对心脏的调制作用研究 | 第46-4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4章 基于联合熵的心肺耦合研究 | 第51-59页 |
| 4.1 实验数据 | 第51页 |
| 4.2 经验模态分解下的联合熵的算法 | 第51-52页 |
| 4.2.1 经验模态分解 | 第51-52页 |
| 4.2.2 经验模态分解下的联合熵 | 第52页 |
| 4.3 经验模态分解下的联合熵的心肺耦合研究 | 第52-56页 |
| 4.3.1 联合熵的心肺耦合研究 | 第52-53页 |
| 4.3.2 经验模态分解下的联合熵的心肺耦合研究 | 第53-55页 |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3页 |
| 5.1 本文总结 | 第59-60页 |
| 5.2 展望 | 第60-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