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章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其理论渊源 | 第15-22页 |
1.1 司马迁的生平 | 第15-16页 |
1.2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 第16-17页 |
1.3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7-22页 |
1.3.1 《易经》“唯变所适,义利和合”的思想 | 第17-18页 |
1.3.2 道家“道法自然,义利俱轻”的思想 | 第18-19页 |
1.3.3 儒家“以民为本,重义轻利”的思想 | 第19-20页 |
1.3.4 法家“人性自利,利为义本”的思想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2-34页 |
2.1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22-26页 |
2.1.1 “善者因之”的认识论 | 第22-23页 |
2.1.2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方法论 | 第23-24页 |
2.1.3 “若水趋下,自然之验”的人性论 | 第24-25页 |
2.1.4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的义利观 | 第25-26页 |
2.2 司马迁顺应自然的生产伦理观 | 第26-28页 |
2.2.1 农工商虞,衣食之源——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 第26-27页 |
2.2.2 乐观时变,取与于时——因时制宜的生产观 | 第27页 |
2.2.3 所鲜所多,人民谣俗——因俗制宜的生产观 | 第27-28页 |
2.3 司马迁关于商品经济的伦理思想 | 第28-34页 |
2.3.1 生产决定论的伦理思想 | 第29-30页 |
2.3.2 分配均衡论的伦理思想 | 第30-31页 |
2.3.3 交换供求论的伦理思想 | 第31-32页 |
2.3.4 消费适度论的伦理思想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命运及其根源分析 | 第34-45页 |
3.1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被长期尘封于历史宝藏的根源 | 第34-37页 |
3.1.1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其后世的过分解读造成的思想禁锢 | 第34-35页 |
3.1.2 专制政权稳固的需要及其“崇本抑末”政策的延续 | 第35-36页 |
3.1.3 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及其“自给自足”经济的历史局限 | 第36-37页 |
3.2 近现代经济理论与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的比较 | 第37-39页 |
3.3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被发掘的社会背景和对当今社会的镜鉴作用 | 第39-41页 |
3.3.1 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全球化 | 第39-40页 |
3.3.2 近现代思想解放的进程 | 第40-41页 |
3.4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 第41-45页 |
3.4.1 司马迁“与时迁移”经济伦理思想对指导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41-42页 |
3.4.2 司马迁“善者因之”经济伦理思想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 | 第42-43页 |
3.4.3 司马迁“原大则饶,原小则鲜”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今经济发展布局的启示 | 第43页 |
3.4.4 司马迁“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经济伦理思想对持续绿色发展的启示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