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案情及争议焦点 | 第12-17页 |
第一节 案情简介 | 第12页 |
第二节 案件审理概况 | 第12-14页 |
一、控方指控内容 | 第12页 |
二、辩方抗辩内容 | 第12-13页 |
三、法院裁决内容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案件争议焦点 | 第14-17页 |
一、关于本案犯罪主体的问题 | 第14-15页 |
二、关于本案犯罪数额如何计算的问题 | 第15页 |
三、关于本案行为的定性问题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法律规制及其冲突 | 第17-24页 |
第一节 法律维度 | 第17-20页 |
一、刑法与刑事司法解释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定 | 第17-19页 |
二、民法与民事司法解释关于民间借贷的规定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法规维度 | 第20-21页 |
一、行政规章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定 | 第20-21页 |
二、部门规章关于P2P网络借贷的规定 | 第21页 |
第三节 多元标准下的适用矛盾与冲突 | 第21-24页 |
一、实体金融领域民间借贷的刑事扩张 | 第22-23页 |
二、互联网金融领域网络借贷的刑事限缩 | 第23-24页 |
第三章 P2P网络借贷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理解析 | 第24-34页 |
第一节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与特征 | 第24-25页 |
一、P2P网络借贷的概念 | 第24页 |
二、P2P网络借贷的特征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法理解析与案件评析 | 第25-34页 |
一、“非法”指“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 第25-27页 |
二、“公众”指“不特定多数人” | 第27-28页 |
三、“存款”指具有“货币资本经营”的资金 | 第28-30页 |
四、“扰乱金融秩序”是侵犯法益的结果 | 第30-32页 |
五、本案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案例启示与思考 | 第34-38页 |
第一节 厘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P2P网络借贷的区别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进行保守解释 | 第35页 |
第三节 出台新的司法解释提高追诉标准 | 第35-36页 |
第四节 适当以民事纠纷调处的方式规范P2P网络借贷行为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