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6-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前言 | 第17-19页 |
文献回顾 | 第19-40页 |
第一部分 汉滩病毒及其感染后的免疫应答 | 第19-28页 |
1 汉滩病毒及其致病机制 | 第19-20页 |
1.1 汉坦病毒的分型和结构 | 第19页 |
1.2 汉滩病毒的致病机制 | 第19-20页 |
2 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 | 第20-22页 |
2.1 固有免疫 | 第20-21页 |
2.2 适应性免疫 | 第21-22页 |
3 抗病毒免疫应答中 CD8~+T 细胞的分化 | 第22-28页 |
3.1 病毒感染诱导 CD8~+T 细胞的免疫应答 | 第22-23页 |
3.2 初始细胞、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 第23-28页 |
第二部分 SEMA4D/CD100 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 第28-40页 |
1 Sema4D/CD100 及其受体 | 第28-31页 |
1.1 Sema4D/CD100 的发现 | 第28页 |
1.2 免疫信号素 | 第28页 |
1.3 Sema4D/CD100 的结构 | 第28-29页 |
1.4 CD100 的组织分布和表达 | 第29页 |
1.5 CD100 的受体 | 第29-31页 |
2 CD100 的生物学功能 | 第31-34页 |
2.1 CD100 调节免疫功能 | 第31-32页 |
2.2 CD100 调节其他功能 | 第32-34页 |
2.3 可溶型 CD100 及其生物学功能 | 第34页 |
3 CD100 与疾病 | 第34-39页 |
3.1 CD100 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34-35页 |
3.2 CD100 与肿瘤 | 第35-36页 |
3.3 CD100 与肾脏疾病 | 第36-37页 |
3.4 CD100 与过敏性疾病 | 第37页 |
3.5 CD100 与 GVHD | 第37页 |
3.6 CD100 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37-38页 |
3.7 CD100 与骨质代谢 | 第38页 |
3.8 CD100 与皮肤创伤愈合 | 第38页 |
3.9 CD100 与感染性疾病 | 第38-39页 |
4 结语 | 第39-40页 |
实验一 定量检测人可溶型 CD100 分子双抗体夹心 ELISA 试剂盒的建立及应用 | 第40-55页 |
1 材料 | 第40-42页 |
1.1 动物和细胞 | 第40页 |
1.2 试剂、耗材 | 第40-41页 |
1.3 仪器 | 第41-42页 |
2 方法 | 第42-48页 |
2.1 CD100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和鉴定 | 第42-46页 |
2.2 定量检测可溶型 CD100 分子的夹心 ELISA 方法建立 | 第46-48页 |
2.3 CD100 双抗体夹心 ELISA 试剂盒的主要参数 | 第48页 |
3 结果 | 第48-53页 |
3.1 CD100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48-49页 |
3.2 定量检测可溶型 CD100 分子的夹心 ELISA 方法建立 | 第49-51页 |
3.3 CD100 双抗体夹心 ELISA 方法的主要参数 | 第51-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实验二 HFRS 患者血浆可溶型 CD100 水平与病情的关系 | 第55-72页 |
1 材料 | 第55-56页 |
1.1 试剂 | 第55-56页 |
1.2 仪器 | 第56页 |
2 方法 | 第56-60页 |
2.1 HFRS 患者血浆标本采集及临床资料的收集 | 第56页 |
2.2 HFRS 患者血浆 sCD100 水平的检测 | 第56页 |
2.3 HFRS 患者血浆 sCD100 分子量的鉴定 | 第56-58页 |
2.4 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 HFRS 患者 PBMC mCD100 的表达 | 第58-59页 |
2.5 sCD100 产生的机制 | 第59-60页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60页 |
3 结果 | 第60-69页 |
3.1 HFRS 患者临床资料 | 第60-62页 |
3.2 HFRS 患者血浆 sCD100 水平的变化 | 第62-65页 |
3.3 HFRS 患者血浆 sCD100 分子量 | 第65-66页 |
3.4 HFRS 患者 PBMC 表面 mCD100 表达的变化 | 第66-68页 |
3.5 sCD100 产生的机制 | 第68-69页 |
4 讨论 | 第69-72页 |
实验三 HFRS 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新的 CD8LOWCD100 T 细胞亚群的鉴定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第72-91页 |
1 材料 | 第72-73页 |
1.1 试剂 | 第72-73页 |
1.2 仪器 | 第73页 |
2 方法 | 第73-77页 |
2.1 HFRS 患者血液标本及临床资料的收集 | 第73页 |
2.2 HFRS 患者 CD8~+T 细胞表面 mCD100 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 第73-74页 |
2.3 HFRS 患者外周血 CD8~+T 细胞不同亚群表面标志的比较 | 第74-75页 |
2.4 HFRS 患者 CD8~+T 细胞不同亚群表达杀伤介质的检测 | 第75-76页 |
2.5 HFRS 患者 CD8~+T 细胞不同亚群在病毒特异性抗原肽刺激下表达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76-77页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77页 |
3 结果 | 第77-87页 |
3.1 HFRS 患者 PBMC 标本数及临床资料 | 第77页 |
3.2 HFRS 患者急性期外周血 CD8~+T 三个亚群的鉴定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 第77-81页 |
3.3 HFRS 患者 CD8~+T 细胞不同亚群表面标志的比较 | 第81-85页 |
3.4 HFRS 患者外周血 CD8~+T 细胞三个亚群杀伤介质的表达的比较 | 第85-86页 |
3.5 HFRS 患者急性期外周血 CD8~+T 细胞三个亚群在病毒特异性抗原刺激下分泌细胞因子的比较 | 第86-87页 |
4 讨论 | 第87-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