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第14页 |
1.2.2 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 | 第14-15页 |
1.2.3 沉积物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研究 | 第15-16页 |
1.2.4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 第16-17页 |
1.3 沉积物重金属的释放 | 第17-19页 |
1.3.1 重金属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行为 | 第17页 |
1.3.2 沉积物重金属的释放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4 污染沉积物重金属的修复 | 第19-21页 |
1.4.1 沉积物重金属的修复方法 | 第19页 |
1.4.2 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稳定固定化技术 | 第19-20页 |
1.4.3 黄土用于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修复的可行性 | 第20-21页 |
1.5 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 第21-23页 |
1.5.1 生物有效性的定义 | 第21-22页 |
1.5.2 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3 影响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因素 | 第23页 |
1.6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7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24-30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7.2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7.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6-27页 |
1.7.4 研究方案 | 第27-28页 |
1.7.5 创新点 | 第28-29页 |
1.7.6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0-35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30-31页 |
2.2 自然概况 | 第31-32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31页 |
2.2.2 气候水文 | 第31页 |
2.2.3 矿藏资源 | 第31页 |
2.2.4 土壤植被 | 第31-32页 |
2.3 排污渠水体-沉积物系统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32页 |
2.4 农田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排污渠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评价 | 第35-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3.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35页 |
3.1.2 分析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3.1.3 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36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6-49页 |
3.2.1 沉积物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 | 第36-40页 |
3.2.2 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3.2.3 沉积物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42-45页 |
3.2.4 沉积物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 | 第45-49页 |
3.3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排污渠沉积物重金属的释放行为研究 | 第50-7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4.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50页 |
4.1.2 分析测定方法 | 第50页 |
4.1.3 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4.1.4 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5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1-70页 |
4.2.1 不同pH变化条件下沉积物重金属的释放 | 第51-63页 |
4.2.2 不同离子强度变化条件下沉积物重金属的释放 | 第63-70页 |
4.3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黄土钝化沉积物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及释放特征 | 第71-9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5.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71页 |
5.1.2 分析测定方法 | 第71页 |
5.1.3 实验设计 | 第71-72页 |
5.1.4 VisualMINTEQ模型 | 第72-73页 |
5.1.5 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7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3-93页 |
5.2.1 沉积物和黄土的理化性质 | 第73-74页 |
5.2.2 黄土钝化沉积物重金属的形态变化规律 | 第74-77页 |
5.2.3 黄土钝化沉积物重金属的解吸特征 | 第77-83页 |
5.2.4 黄土钝化沉积物重金属的TCLP评估研究 | 第83-93页 |
5.3 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黄土钝化沉积物重金属的纵向迁移规律研究 | 第95-113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7页 |
6.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95页 |
6.1.2 分析测定方法 | 第95页 |
6.1.3 实验设计 | 第95-97页 |
6.1.4 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97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97-111页 |
6.2.1 沉积物、黄土、灰钙土的理化性质 | 第97-100页 |
6.2.2 淋滤液中Cu的分布特征 | 第100-102页 |
6.2.3 淋滤液中pH、EC变化特征 | 第102-105页 |
6.2.4 淋滤前后土柱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 | 第105-107页 |
6.2.5 淋滤前后土柱剖面理化性质分布特征 | 第107-111页 |
6.2.6 土柱淋滤实验的环境意义 | 第111页 |
6.3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七章 黄土钝化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 第113-128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4页 |
7.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113页 |
7.1.2 分析测定方法 | 第113页 |
7.1.3 实验设计 | 第113-114页 |
7.1.4 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114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7页 |
7.2.1 黄土钝化沉积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7.2.2 玉米对黄土钝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吸收特征 | 第116-120页 |
7.2.3 黄土钝化沉积物重金属在玉米中的富集迁移特征 | 第120-127页 |
7.3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28-130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