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黄河三角洲滨海土壤和沉积物颗粒态有机质特性及其对抗生素吸附作用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9-33页
    1.1 土壤有机质的分类与分组方法第19-21页
    1.2 颗粒态有机质的组成与性质第21-23页
    1.3 滨海土壤及近海沉积物中的抗生素污染特征第23-25页
    1.4 滨海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抗生素分配机制第25-27页
    1.5 颗粒态有机质对污染物的作用机制第27-30页
    1.6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与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第30-33页
        1.6.1 科学问题与意义第30-31页
        1.6.2 研究内容第31页
        1.6.3 技术路线第31-33页
第2章 滨海土壤和沉积物颗粒态有机质的组分、组成和结构特征第33-67页
    2.1 前言第33-34页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34-43页
        2.2.1 研究区概况第34-35页
        2.2.2 样品采集第35-36页
        2.2.3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第36-39页
        2.2.4 土壤和沉积物颗粒态有机质分组第39页
        2.2.5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SEM-EDX)分析第39页
        2.2.6 矿物组成测定方法第39-40页
        2.2.7 矿质、重金属元素测定方法第40页
        2.2.8 黑炭测定方法第40-41页
        2.2.9 同步辐射显微CT扫描方法第41-42页
        2.2.10 图像处理和孔隙定量分析方法第42页
        2.2.11 BET法测定样品比表面积第42-43页
        2.2.12 数据处理第4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3-66页
        2.3.1 滨海土壤和沉积物有机质和团聚体含量变化特征第43-46页
        2.3.2 滨海土壤和沉积物颗粒态有机质的有机、无机组分第46-56页
        2.3.3 滨海土壤和沉积物颗粒态有机质的形貌结构第56-57页
        2.3.4 滨海土壤颗粒态有机质形态与体积分布特征第57-64页
        2.3.5 滨海土壤颗粒态有机质的比表面积和无效孔隙特征第64-66页
    2.4 小结第66-67页
第3章 滨海土壤和沉积物颗粒态有机质有机官能团及稳定性第67-79页
    3.1 前言第6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7-69页
        3.2.1 傅立叶红外分析方法第67-68页
        3.2.2 固体13C核磁分析方法第68页
        3.2.3 颗粒态有机质稳定性碳同位素分析第68-6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9-78页
        3.3.1 颗粒态有机质有机官能团组成和比例第69-76页
        3.3.2 颗粒态有机质中稳定性有机碳同位素特征第76-78页
    3.4 小结第78-79页
第4章 渤海入海水体及沉积物中抗生素含量与分布特征第79-101页
    4.1 前言第79-82页
    4.2 采样概况与检测方法第82-89页
        4.2.1 采样概况第82-84页
        4.2.2 抗生素含量检测方法第84-87页
        4.2.3 质量控制第87-89页
        4.2.4 数据统计与制图第8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9-99页
        4.3.1 渤海入海水体及沉积物中抗生素含量水平第89-92页
        4.3.2 渤海入海水体及沉积物中抗生素空间分布第92-95页
        4.3.3 抗生素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第95-99页
    4.4 小结第99-101页
第5章 滨海土壤和沉积物颗粒态有机质有机组分对土霉素的吸附与解吸第101-125页
    5.1 前言第101-10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2-106页
        5.2.1 试剂与试验第102-103页
        5.2.2 有机质的预处理第103-104页
        5.2.3 吸附动力学试验第104-105页
        5.2.4 吸附等温试验第105页
        5.2.5 解吸试验第105页
        5.2.6 土霉素测定方法第105-106页
        5.2.7 数据处理第10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6-123页
        5.3.1 不同组分有机质的基本性质第106-110页
        5.3.2 颗粒态有机质有机组分对土霉素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第110-114页
        5.3.3 颗粒态有机质有机组分对土霉素吸附—解吸等温过程第114-118页
        5.3.4 颗粒态有机质有机组分吸附土霉素后表面官能团的变化第118-119页
        5.3.5 有机质性质对土霉素吸附—解吸收常数的影响第119-123页
    5.4 小结第123-125页
第6章 滨海土壤和沉积物游离颗粒态有机质对土霉素和环丙沙星的吸附作用第125-152页
    6.1 前言第125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25-129页
        6.2.1 试剂与试验第125-126页
        6.2.2 零点电位测定第126页
        6.2.3 吸附试验设计第126-128页
        6.2.4 环丙沙星的测定方法第128-129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9-151页
        6.3.1 不同来源颗粒态有机质基本性质第129-130页
        6.3.2 不同来源颗粒态有机质吸附OTC动力学过程第130-131页
        6.3.3 不同来源颗粒态有机质对OTC等温吸附过程第131-134页
        6.3.4 不同来源颗粒态有机质性质对Kd值的影响第134-139页
        6.3.5 环境因子对颗粒态有机质吸附OTC的影响第139-143页
        6.3.6 颗粒态有机质对土霉素和环丙沙星的吸附比较研究第143-151页
    6.4 小结第151-152页
第7章 滨海土壤和沉积物游离颗粒态有机质吸附抗生素的微观机制第152-162页
    7.1 前言第152-153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53-155页
        7.2.1 试验材料第153页
        7.2.2 抗生素标记吸附实验第153页
        7.2.3 NanoSIMS成像第153-154页
        7.2.4 统计学分析第154-155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55-161页
        7.3.1 游离颗粒态有机质吸附环丙沙星的表面分布第155-158页
        7.3.2 游离颗粒态有机质吸附环丙沙星的剖面分布第158-161页
    7.4 小结第161-162页
第8章 总讨论和总结论第162-175页
    8.1 总讨论第162-171页
        8.1.1 从潮滩到内陆土壤和沉积物颗粒态有机质中有机碳含量变化第162-165页
        8.1.2 从潮滩到内陆土壤和沉积物颗粒态有机质稳定性第165-167页
        8.1.3 渤海河流—河口—海湾水及沉积物中抗生素污染第167-170页
        8.1.4 颗粒态有机质对抗生素的吸附分配机制第170-171页
    8.2 总结论第171-173页
    8.3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点第173页
    8.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展望第173-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93页
附录第193-199页
致谢第199-203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03-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河三角洲非潮汐湿地生态系统CO2交换对降雨季节性分配的响应机制
下一篇:工矿绿洲排污渠沉积物重金属的释放与黄土钝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