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2.1 协同理论 | 第24-27页 |
2.1.1 协同的起源和概念 | 第24页 |
2.1.2 协同理论 | 第24页 |
2.1.3 协同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 第24-26页 |
2.1.4 哈肯模型 | 第26-27页 |
2.1.5 协同度评价 | 第27页 |
2.2 高校安全管理 | 第27-29页 |
2.2.1 安全和高校安全 | 第27-28页 |
2.2.2 安全管理和高校安全管理 | 第28-29页 |
2.3 高校安全管理的协同特征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高校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定义及分析框架 | 第31-39页 |
3.1 高校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概念及涵义 | 第31-32页 |
3.2 高校安全管理协同机制概念的三维模型 | 第32-33页 |
3.3 高校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分析框架 | 第33-35页 |
3.3.1 高校安全管理协同的机理分析 | 第33-34页 |
3.3.2 高校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分析框架 | 第34-35页 |
3.4 序参量与协同机制的关系分析 | 第35-38页 |
3.4.1 自组织演化模型 | 第35-36页 |
3.4.2 模型求解及分析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高校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构建 | 第39-45页 |
4.1 高校安全管理组织协同机制 | 第39-41页 |
4.2 高校安全管理信息协同机制 | 第41-42页 |
4.3 高校安全管理资源协同机制 | 第42-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实证分析 | 第45-55页 |
5.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情况概述 | 第45-47页 |
5.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定义及三维模型 | 第47-49页 |
5.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安全管理协同机制构建 | 第49-53页 |
5.3.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安全管理组织协同机制 | 第49-50页 |
5.3.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安全管理信息协同机制 | 第50-52页 |
5.3.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安全管理资源协同机制 | 第52-53页 |
5.4 提升策略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55-57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55页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55页 |
6.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