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及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第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研究思路第12-13页
    1.5 研究内容第13-14页
2 文献回顾第14-26页
    2.1 概念界定第14-15页
        2.1.1 农民工第14页
        2.1.2 新生代农民工第14页
        2.1.3 农民工转型第14-15页
        2.1.4 社会融合第15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5-18页
        2.2.1 迁移规律理论第16页
        2.2.2 “推拉理论”第16页
        2.2.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第16-17页
        2.2.4 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第17-18页
    2.3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的相关文献回顾第18-21页
        2.3.1 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分化问题研究第18-20页
        2.3.2 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特征转变研究第20-21页
        2.3.3 总结与评述第21页
    2.4 农民工社会融合相关文献回顾第21-26页
        2.4.1 社会融合的概念界定第21-23页
        2.4.2 社会融合的解释性理论第23-24页
        2.4.3 社会融合测量的维度第24-25页
        2.4.4 总结与评述第25-26页
3 研究设计第26-31页
    3.1 研究框架第26-27页
    3.2 数据来源第27页
    3.3 构建社会融合指数第27-28页
    3.4 变量测度第28-31页
4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及社会融合情况的描述性分析第31-43页
    4.1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特征的描述性分析第31-42页
        4.1.1 就业特征分析:从“就业主导”到“注重发展”第31-35页
        4.1.2 家庭化迁移趋势分析:从“个体流动”到“家庭流动”第35-37页
        4.1.3 社会保险参与情况分析:从“快速流动”到“稳定居留”第37-42页
    4.2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情况的描述性分析第42-43页
5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对社会融合程度的影响分析第43-52页
    5.1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特征与社会融合情况的交叉分析第43-49页
        5.1.1 个人及家庭因素与社会融合程度的交叉分析第43-45页
        5.1.2 就业及收入因素与社会融合程度的交叉分析第45-46页
        5.1.3 居住因素与社会融合程度的交叉分析第46-48页
        5.1.4 养老因素与社会融合程度的交叉分析第48页
        5.1.5 个人意愿因素与社会融合程度的交叉分析第48-49页
    5.2 影响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的LOGISTIC回归分析第49-52页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52-56页
    6.1 结论第52-53页
        6.1.1 农民工就业身份发生转变,择业倾向存在代际差异第52页
        6.1.2 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明显,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度高第52页
        6.1.3 农民工社会融合受诸多因素影响第52-53页
        6.1.4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特征对农民工社会融合产生双向影响第53页
    6.2 政策建议第53-56页
        6.2.1 加强农民工从业技能培训,保护农民工就业权益第53-54页
        6.2.2 提高灵活就业农民工社保参保率,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第54页
        6.2.3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后顾之忧第54-55页
        6.2.4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工公共服务供给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产业导向型“杏福”小镇案例研究--以福洪镇为例
下一篇:宜宾县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