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有机废水生物脱硫脱氮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自养反硝化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2 混养反硝化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3 同步反硝化脱硫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脱硫脱氮细菌 | 第14-17页 |
1.3.1 硫化物氧化细菌 | 第14-15页 |
1.3.2 硫酸盐还原细菌 | 第15页 |
1.3.3 反硝化细菌 | 第15-16页 |
1.3.4 同步反硝化脱硫细菌 | 第16-17页 |
1.4 生物强化 | 第17-19页 |
1.4.1 功能微生物或共代谢基质的直接投加 | 第17-18页 |
1.4.2 载体固定化 | 第18页 |
1.4.3 生物强化制剂的投加 | 第18-19页 |
1.5 课题研究的来源和目的 | 第19-21页 |
1.5.1 课题研究的来源 | 第19页 |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1.5.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4 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污泥来源 | 第21页 |
2.1.2 实验装置 | 第21页 |
2.1.3 培养基 | 第21-22页 |
2.1.4 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设备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2.2.1 脱硫脱氮细菌的分离筛选方法 | 第23-24页 |
2.2.2 脱硫脱氮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 第24页 |
2.2.3 脱硫脱氮细菌的 16S rRNA基因鉴定与分析 | 第24-25页 |
2.2.4 脱硫脱氮细菌同步脱除硫氮碳效能的研究方法 | 第25页 |
2.2.5 污泥中可挥发性固体 (VSS) 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2.6 生物强化的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7 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第3章 脱硫脱氮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同步脱除硫氮碳效能研究 | 第29-38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脱硫脱氮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29-33页 |
3.2.1 脱硫脱氮菌株的分离 | 第29页 |
3.2.2 脱硫脱氮菌株的鉴定 | 第29-30页 |
3.2.3 脱硫脱氮菌株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 | 第30-33页 |
3.3 脱硫脱氮菌株对硫氮碳去除效能的研究 | 第33-37页 |
3.3.1 异养脱硫脱氮菌对硫氮碳去除效能的研究 | 第33-35页 |
3.3.2 自养脱硫脱氮菌对硫氮去除效能的研究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Thauera菌株HDD1的优化条件及其生物强化效能研究 | 第38-61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碳氮摩尔比对菌株HDD1 同步脱除硫氮碳过程的影响 | 第38-45页 |
4.2.1 不同碳氮摩尔比对菌株HDD1 脱硫过程的影响 | 第39-41页 |
4.2.2 不同碳氮摩尔比对菌株HDD1 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3 不同碳氮摩尔比对菌株HDD1 除碳过程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 硫离子浓度对菌株HDD1 同步脱除硫氮碳过程的影响 | 第45-49页 |
4.3.1 硫离子浓度对菌株HDD1 脱硫过程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2 硫离子浓度对菌株HDD1 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3 硫离子浓度对菌株HDD1 除碳过程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 菌株HDD1 的生物强化效能研究 | 第49-60页 |
4.4.1 菌株HDD1 的投加对硫化钠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50-53页 |
4.4.2 菌株HDD1 的投加对硝酸钾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53-57页 |
4.4.3 菌株HDD1 的投加对乙酸钠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57-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