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学术价值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研究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概述 | 第17-23页 |
2.1 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2.1.1 建构主义理论的哲学渊源 | 第17-18页 |
2.1.2 建构主义理论的心理学渊源 | 第18页 |
2.2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 第18-21页 |
2.2.1 知识观 | 第18-19页 |
2.2.2 学生观 | 第19页 |
2.2.3 学习观 | 第19-20页 |
2.2.4 教师观 | 第20页 |
2.2.5 教学观 | 第20页 |
2.2.6 评价观 | 第20-21页 |
2.3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2.3.1 主体性 | 第21页 |
2.3.2 建构性 | 第21页 |
2.3.3 互动性 | 第21-22页 |
2.3.4 情境性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借鉴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3-26页 |
3.1 必要性 | 第23-24页 |
3.1.1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需要 | 第23页 |
3.1.2 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感染力的需要 | 第23-24页 |
3.1.3 是适应教学相长的需要 | 第24页 |
3.2 可行性 | 第24-26页 |
3.2.1 建构主义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具有内在一致性 | 第24-25页 |
3.2.2 建构主义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具有相同性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4.1 教学理念滞后 | 第26-27页 |
4.2 实践性不强 | 第27页 |
4.3 教学情境创设不足 | 第27-28页 |
4.4 评价体系不科学 | 第28-30页 |
4.4.1 评价内容狭窄 | 第28页 |
4.4.2 评价方式单一 | 第28-29页 |
4.4.3 评价主体单一 | 第29-30页 |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借鉴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对策25 | 第30-41页 |
5.1 更新教学理念 | 第30-31页 |
5.1.1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 第30页 |
5.1.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第30-31页 |
5.2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 第31-32页 |
5.3 增强教学实践性 | 第32-33页 |
5.4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 第33页 |
5.5 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 | 第33-35页 |
5.5.1 体现学习评价的全面性 | 第34页 |
5.5.2 体现评价方式的综合性 | 第34-35页 |
5.5.3 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 第35页 |
5.6 恰当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 第35-39页 |
5.6.1 支架式教学 | 第36-37页 |
5.6.2 抛锚式教学 | 第37-38页 |
5.6.3 随机进入教学 | 第38-39页 |
5.7 正确处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 第39-41页 |
5.7.1 正确认识建构主义理论存在的缺陷 | 第39-40页 |
5.7.2 坚持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附录 1 | 第47-51页 |
附录 2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