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乡村空间重要性的再提升 | 第13页 |
1.1.2 城乡一体化的试点,苏州市引领城乡统筹发展 | 第13-14页 |
1.1.3 乡村地区问题突出,城乡空间布局亟待优化 | 第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应用价值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动态 | 第16页 |
1.4.1 镇村空间发展注重分区引导 | 第16页 |
1.4.2 研究未成系统还仅能停留在理论阶段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概念辨析与基础认知 | 第19-28页 |
2.1 相关概念的诠释 | 第19-20页 |
2.1.1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 第19页 |
2.1.2 镇村空间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5页 |
2.2.1 城镇化和城乡发展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2 空间开发与规划布局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3 镇村空间演变的研究 | 第25-28页 |
2.3.1 镇村空间演变的过程 | 第25-26页 |
2.3.2 影响镇村空间演变的因素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与镇村空间发展 | 第28-38页 |
3.1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 第28-31页 |
3.1.1 基本理念和内涵 | 第28页 |
3.1.2 本质特征和要求 | 第28-30页 |
3.1.3 传统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 第30-31页 |
3.2 对镇村发展的影响 | 第31-34页 |
3.2.1 注重发展质量的提高 | 第32-33页 |
3.2.2 注重协调差异化发展 | 第33-34页 |
3.3 对镇村空间发展的要求 | 第34-38页 |
3.3.1 构筑安全友好的镇村生态空间 | 第34-35页 |
3.3.2 构建区域联动的镇村产业空间 | 第35页 |
3.3.3 建立协调差异的镇村生活空间 | 第35-36页 |
3.3.4 传承特色鲜明的镇村文化空间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苏州市镇村空间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 | 第38-48页 |
4.1 历程:苏州镇村空间演变阶段 | 第38-42页 |
4.1.1 从传统农耕时期到“苏南模式”时期 | 第38-40页 |
4.1.2 从“苏南模式”时期到“新苏南模式”时期 | 第40-41页 |
4.1.3 从“新苏南模式”时期到城乡一体化时期 | 第41-42页 |
4.2 现状:苏州镇村空间发展现状特征 | 第42-44页 |
4.2.1 镇村空间布局呈大分散小集中趋势 | 第42-43页 |
4.2.2 经济发展对镇村空间布局影响加重 | 第43页 |
4.2.3 镇村空间重组过程中村庄撤并率高 | 第43-44页 |
4.3 矛盾:苏州镇村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4.3.1 生态空间——空间扩张失衡,生态环境破坏 | 第44-45页 |
4.3.2 产业空间——产业发展粗放,空间利用低效 | 第45-46页 |
4.3.3 生活空间——配套设施不均,居住环境恶化 | 第46页 |
4.3.4 文化空间——发展模式趋同,文化特征衰退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苏州镇村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 第48-80页 |
5.1 苏州镇村空间发展原则 | 第48-49页 |
5.1.1 保护环境,空间集约整合 | 第48页 |
5.1.2 产业先导,城乡多样融合 | 第48页 |
5.1.3 服务均等,改善居住环境 | 第48-49页 |
5.1.4 文化传承,彰显地方特色 | 第49页 |
5.2 苏州镇村空间片区划分 | 第49-57页 |
5.2.1 研究范围 | 第49-50页 |
5.2.2 片区划分依据 | 第50-51页 |
5.2.3 片区划分 | 第51-57页 |
5.3 城镇化主导地区镇村空间发展模式 | 第57-65页 |
5.3.1“镇区+社区+园区”的空间功能体系 | 第57-61页 |
5.3.2“向心集中”的空间布局结构 | 第61-62页 |
5.3.3 实证研究——以吴中区胥口镇为例 | 第62-65页 |
5.4 乡村风貌主导区镇村空间发展模式 | 第65-72页 |
5.4.1“镇区+居民点+农产业区”的空间功能体系 | 第65-68页 |
5.4.2“点网联通”的空间布局结构 | 第68-69页 |
5.4.3 实证研究——以相城区望亭镇为例 | 第69-72页 |
5.5 风景名胜主导区镇村空间发展模式 | 第72-80页 |
5.5.1“镇区+景区+居民点”的空间功能体系 | 第72-74页 |
5.5.2“片区集聚”的空间布局结构 | 第74-75页 |
5.5.3 实证研究——以吴中区金庭镇为例 | 第75-78页 |
5.5.4 复合型地区镇村空间发展引导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0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80-81页 |
6.3 不足及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