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酒埠江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选题的来源第12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5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1.4.2 实地调查法第13页
        1.4.3 定量研究法第13-14页
        1.4.4 定性分析法第14-15页
    1.5 论文框架第15-16页
    1.6 研究的相关进第16-18页
        1.6.1 森林公园的国外发展状况第16页
        1.6.2 森林公园的国内发展状况第16-18页
2 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8-25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8-19页
        2.1.1 森林公园第18页
        2.1.2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第18页
        2.1.3 生态休闲第18-19页
    2.2 相关理论第19-25页
        2.2.1 景观生态学第19-21页
        2.2.2 生态系统科学第21页
        2.2.3 生态伦理学第21页
        2.2.4 环境与行为研究学第21-22页
        2.2.5 游客休闲行为心理学第22-25页
3 研究地概况第25-33页
    3.1 地理位置第25页
    3.2 自然环境概况第25-30页
        3.2.1 地质地貌第25-26页
        3.2.2 气象水文第26-27页
        3.2.3 野生植物资源第27-28页
        3.2.4 野生动物资源第28-30页
        3.2.5 生态环境质量第30页
    3.3 建设现状和社会经济概况第30-33页
        3.3.1 景区景点建设现状第30-31页
        3.3.2 旅游现状第31页
        3.3.3 历史沿革第31页
        3.3.4 社会经济状况第31-33页
4 酒埠江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第33-49页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33-37页
        4.1.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第33-34页
        4.1.2 权重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第34-35页
        4.1.3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与方法第35-37页
    4.2 酒埠江森林公园景观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第37-42页
        4.2.1 评价指标的原则第37-39页
        4.2.2 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第39页
        4.2.3 一级指标B层评价指标的含义第39-40页
        4.2.4 二级指标C层评价指标的含义第40-42页
    4.3 酒埠江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的实证分析第42-46页
        4.3.1 矩阵的判断以及权重的确定第42-45页
        4.3.2 各级指标层的权重第45页
        4.3.3 三级指标层的综合得分第45-46页
        4.3.4 一级指标层的综合得分第46页
        4.3.5 总体评价分级表第46页
    4.4 酒埠江森林公园总体评价分析第46-49页
5 酒埠江森林公园规划实践第49-71页
    5.1 酒埠江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第49-52页
        5.1.1 优势第49-50页
        5.1.2 机会第50-51页
        5.1.3 劣势第51页
        5.1.4 威胁第51-52页
    5.2 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第52页
        5.2.1 规划定位第52页
        5.2.2 规划指导思想第52页
        5.2.3 规划原则第52页
    5.3 功能分区第52-53页
    5.4 景区分区第53-58页
        5.4.1 景观规划第53-55页
        5.4.2 分区规划建设第55-58页
    5.5 游览组织路线第58-59页
    5.6 环境容量估算第59-63页
        5.6.1 环境估算原则第60页
        5.6.2 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第60-61页
        5.6.3 酒埠江森林公园环境容量测算结果第61-63页
    5.7 保护工程规划第63-66页
        5.7.1 生态环境保护第63-64页
        5.7.2 景观资源保护第64页
        5.7.3 生物资源保护第64-65页
        5.7.4 游客安全保护第65-66页
    5.8 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第66-71页
        5.8.1 基础设施第66-68页
        5.8.2 服务设施第68-7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6.1 结论第71页
    6.2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遗产周边环境景观设计模式探析--以山西地区古代寺观等公共建筑为例
下一篇:新建110kV变电站项目工程成本控制研究